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政策法规
Policies
全国总量第一 江苏新型研发机构如何“向新而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 时间:2023-08-29 10:06:02

新华报业网8月27日讯:近年来,正值青春的新型研发机构,已经在产学研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在今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22年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江苏省、湖北省、山东省、广东省和重庆市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位列全国前五。五省市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共计1446家,占全国总量的59.95%。其中,江苏省数量最多,达到555家,占全国总量的23.01%。江苏是如何激发新型研发机构活力,让其在技术供给、人才引育、成果转化、企业孵化、金融赋能等方面向深层次拓展?记者进行了探访。

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加快成果转化速率

《报告》显示,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融通布局开展多元业务,新型研发机构“新”内涵进一步凸显。

“选择大于努力。”在江苏碳氢元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总经理赵强看来,以需求为导向找到合适的科研方向尤为重要,继而推动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那么,如何找寻科研选题?他认为,要从战略性原则、开拓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四个方面入手,紧密符合国家或行业战略需求,解决长期困扰行业的难点和痛点,具独创、新意,能解决重大工程难题或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要具有可行性,既有科学理论做支撑,又具备工程技术落地的主客观条件。”

于是,江苏碳氢元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抓住了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先机。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2022年我国煤炭产量44.5亿吨,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但同时,我国煤炭资源禀赋差,高含水煤炭储量占比25%以上,含水率高达20~45%。赵强介绍,煤炭脱水提质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主要途径之一。每降低10%水分,吨煤热值提升600大卡,燃煤效率提升1.8%,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5%,实现清洁化和绿色化发展。“同时,煤炭降水可节省铁路运力,增加运输半径,提升煤炭资源辐射区域,保障能源安全。”

新型研发机构,需要聚焦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并开拓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南京工大膜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发负责人周剑介绍,化工废水污染物的复杂性和高含量,传统的处理方法难以达标,团队针对上海某石化公司膜污染严重,回用水外送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运行效率和生产成本的问题,以高品质国产膜组件代替进口膜组件,运行情况及出水水质稳定,节约成本约1600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进一步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

“良好的伙伴关系,协同作战的合作平台,是新型研发机构坚实的后盾。”周剑说,公司由南京江北新区、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膜所团队共同投资成立,作为江苏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南京市首批新型研发机构,依托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向聚集行业龙头,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成为我国膜技术研发创新高地迈进。

加速科创生态自我循环,撬动金融杠杆

新型研发机构在集聚高层次人才、技术、研发等方面,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型研发机构如何在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刘从峰认为,要直面科技创新体系的痛点。科创体系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培育“三足鼎立”的发力点中,助推技术成果发现,赋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创生态的自我循环。

“新型研发机构,首先,是研发机构!”在刘丛峰看来,新型研发机构技术是根、服务是径,聚焦战略产业技术研发,服务行业共性技术。他以常州光电所为例,光电所立足核心技术,为空间站建设和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等国家重大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围绕地区企业技术需求,解决行业共性难题,提供技术服务。

“项目孵化落地只是第一步。”刘丛峰提醒,新型研发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引入者、助力者、融合者和收益者。要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过程,整合是“魂”,转化是“本”,要促进创新平台资源整合,加速科技转化产业集聚。“例如共建联合研发实验室,一揽子系统化解决难题,帮助项目在场地过渡、关键设备筹备、对接政策资源、人才项目申报、金融资源等方面发力,打造创新平台资源整合器。”

“助力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既要‘顶天’,攻坚间断科研,也要‘入地’,助推高新产业项目孵化能力,研发、孵化,双轮驱动。”刘丛峰说。

系统布局,促进成果转化。清研华科新能源研究院副总经理钱俊介绍,目前清研华科新能源研究院已孵化38家初创企业,打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智慧新能源产业孵化平台、智慧新能源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组合拳”。

“一手牵用户,一手牵院所。”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研究院执行主任顾红星介绍,公司与南航、山大、北航等高校合作,寻求坚实基础支撑。同时,面向中国商飞等高新技术领域企业,以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龙头企业,满足用户需求。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黄欣科同样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创新中心在政产学研方面紧密结合,联合清华大学、西安交大、哈工大等高校开展基础理论攻关,并联合上下游优势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完善产业链,培育市场。

新型研发机构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这就需要撬动金融杠杆作用,推动科创投融资,注入金融活水,保障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成长。钱俊介绍,研究院设立盈华科创基金,并与力合资本、达泰资本、孚威创投等资本达成战略合作,为初创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保障海德氢能良性发展,2022年3月,研究院发起了融资,英诺天使基金、真格基金、清研华科新能源研究院、水木清华校友基金进行了投资,融资金额数千万元。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破解高端人才困境

为了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大连理工江苏研究院与重点产业园区共建区域产业创新中心,包括徐州工程机械创新支持中心、金坛创新中心、苏州相城创新中心等。大连理工江苏研究院副院长查志锋介绍,这些中心承担区域产业需求搜集、区域创新支持团队建立、区域技术商业运营、技术孵化器运营与管理,是江苏研究院服务区域的有效载体和具体形式。“建立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支持中心,将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让创新支持产业、产业拉动创新,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能量之源。通过数字化的人工智能网络,在创新要素非集聚的区域建立创新支持中心,实现低成本创新。”

“成为企业创新资源的管理中心、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心、企业技术贸易中心、企业战略研发的决策支持中心与高端人才引育中心,链接全球开放式创新网络。”查志锋说,除了与重点产业园区共建创新中心,大连理工江苏研究院还探索与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帮助企业建立“低成本、充分保护、持续迭代”的精益创新模式,帮助企业找到可以依赖的专精特新路径。“目前研究院累计服务企业700余家,累计孵化培育企业近160家,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项目180余项。”

科技人才困境,是目前中小城市较为头痛的问题。华北电力大学扬中智能电气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颖涛坦言,扬中市是镇江市下辖县级市,是远近闻名的“电气岛”、“光伏岛”、“长江制造业走廊”,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工程电气名城”。然而,扬中也面临着科技人才困境,优质人才争夺激烈、人才单向流失、人才培养落后等问题突出。同时,企业升级面临困境,当地企业发展方式单一、缺乏技术创新等因素,普遍面临转型周期长、成本压力大等问题。

“目前,高校产教融合深度还不够。”赵颖涛认为,目前许多高校人才培养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体系相对静态化,与工程实践脱节严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相对产业技术迭代速度滞后。

如何弥补人才缺口,打破人才困境?赵颖涛谈到,共建科研平台不失为一个良策。研究中心通过政府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高校提供学术创新和科研指导技术支持,企业提供横向课工程依托等业务支持,共建科研平台。同时,将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体系,开设实践型、融合项目制等课程,共育创新人才。“五年间,已累计培养研究生156人,为企业输送技术扎实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涵盖电气、新能源、电子、人工智能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