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
丝路交响之新加坡篇(二):从“闯”到“创”,丝路上的“膜术师”
厦视直播室 / 时间:2023-10-17 09:17:15

厦门广电网10月16日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关键词。中国和新加坡在飞机维修、智慧城市建设、生物医药、绿色经济等方面携手探索,不仅创造了发展机遇,也给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创新案例。扎根新加坡的新一代的闽籍华商,有勇气有抱负、会经商也懂科技,不断用“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今天的系列报道《丝路交响》,我们去新加坡认识一位深耕“膜技术”的华商,看他如何用科技与智慧,在丝路上变好创新“魔术”。

蓝伟光,新加坡华人企业家,祖籍福建龙岩。三十多年从事膜技术研究,被称为分离提纯产业的“膜术师”。但比起企业家的身份,他更喜欢泡在实验室里做研究。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室内,蓝伟光正与学生研究新课题,从海水中提取锂元素,用于锂电池生产制造等。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展了两年。但如何高效提取锂元素,他们还在攻坚。

新加坡华人 新加坡三达国际集团董事长 蓝伟光:现在我们一直在做这个测试,通过膜是不是可以把锂元素富集起来。以后盐湖的锂元素提完以后,你可能不得不用这个方法。

科学研究,往往经年累月。但一旦成果转化落地,将给生产生活带来变革。早年间,蓝伟光在厦门大学完成化学专业的本硕学位后,又去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那时候新加坡正面临淡水资源匮乏的困扰。蓝伟光在参与“海水淡化”课题研究时,与团队成员研究发现,用“膜技术”处理过的污水能替代海水,解决淡水匮乏的问题。

新加坡华人 新加坡三达国际集团董事长 蓝伟光:海水淡化技术上是没有问题。但是当时经济还是成本太高。但我突然发现把海水换成污水,它固液分离很容易。当时我们叫作膜净化的水,新加坡政府起了个名字,叫“新生水”。

污水经过回收、过滤、再生,每一滴都获得了“新生”,可用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2003年,“新生水”得到“官宣”,成为新加坡四大淡水来源之一。事实上,“膜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水处理,还能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的分离提纯。

新加坡华人 新加坡三达国际集团董事长 蓝伟光:我在新加坡学到了这个技术,我总想把这个东西拿回到老家。

回国后,蓝伟光先是到厦门大学任教,研发新型膜材料,并在厦门火炬高新区成立了自己的企业。创业第二年,他又把公司开到了新加坡。从此,这条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基本成型:跟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研究前沿膜技术,接着再把研究成果带回厦门,进行产品转化。

新加坡华人 新加坡三达国际集团董事长 蓝伟光:我在中国通过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膜技术”应用,2003年在厦门火炬园的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

蓝伟光的“膜技术”在国内拥有200多项专利,并开发创新出一系列适合中国传统工业分离的膜工艺。例如用染料脱盐技术,解决衣服容易褪色的问题;用发酵液分离技术,解决青霉素、维生素、头孢菌素三大医药品种的提纯问题等。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蓝伟光从2013年开始,持续关注“膜技术”在共建国家中的应用,并把自己的“膜产品”卖到了泰国、印度、厄瓜多尔等国家。

新加坡华人 新加坡三达国际集团董事长 蓝伟光:我们通过新加坡这个节点,很容易走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只要能对社会有贡献,提供自己的智慧,我就很高兴。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和知识产出大国。而新加坡则建立了开放式创新体系,在技术转移、资本市场运作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许多像蓝伟光这样的技术型人才,成为中新两国科技合作的参与者。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蓝伟光越来越清晰地捕捉到,教育互鉴、协同创新、成果共享,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新加坡华人 新加坡三达国际集团董事长 蓝伟光:尤其是科技研发的水平,中国可以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赋能的。比如我们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寻找应用场景,培养产业工人,为它传统产业的升级迭代,贡献中国力量。

蓝伟光喜欢一头扎进去搞科研,因为对他来说,创新就像一场大型“魔术”,可以变出专利、变出产品、变出幸福。对新一代闽籍华商来说,共建“一带一路”也像一场魔术,变出了更大的市场、更多的机遇,也帮助他们实现了从勇闯天下到共创未来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