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
贺高红:“211工程”十年建设高校硬件换新颜
《科学时报》记者 赵鹰 孙琛辉 / 时间:2008-08-04 15:35:31
  据科学网2008年7月29日讯 “211工程”三期建设即将开始,目前已进入立项工作的最后环节――专家评审阶段。对于“九五”、“十五”期间的“211工程”建设成果,单从资金投入上来看,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373.8亿元,为入选高校更新科研设备、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入选高校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科研和管理双肩挑的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贺高红对“211工程”建设的成效有着切身的体会。
  1997年,贺高红到香港科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时,该校世界一流的科研设备让她震惊了:电子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AFM)等。这种震惊,用她的话来说,是一种绝望的心情。去之前,贺高红还想,我们都很聪明,也很勤奋,只要努力,肯定有收获。可是,看着眼前的一切,贺高红感叹:“没有这样先进的设备,要出一流的成果谈何容易!”
  贺高红的感叹道出了那时内地高校面临的窘境。在今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三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坦言,在实施“211工程”之前,以1995年来看,中国高校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仪器设备非常陈旧、教室和科研用房十分紧张、教育技术和文献资源建设滞后,不能够适应人才培养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要求。
   相对应的,体现出的是中国高校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弱,高水平的成果也不多。比如,在1995年,全国高等学校发表的SCI论文数总共只有10832篇,低于当年美国哈佛大学和MIT两校同期发表的SCI论文数。正因为这些原因,中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非常低,当时国际合作和交流层次也非常低。
  不过,在“211工程”一期结束时,2000年,贺高红再次来到香港科技大学时,感觉好多了,设备上的差距已经没有那么大。据她回忆,早些时候,在大连理工大学,对于电子显微镜的操作,一般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现在,学生经过培训之后也可以上机操作,设备的普及程度已经比较高了。
  到了2005年,贺高红到法国某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时,这种设备上的差距已经几乎感觉不到了。这一年,正是“211工程”建设的第十个年头。再到2007年,贺高红到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河滨分校时,两边的差别也不大。“在设备的更新换代上,‘211工程’建设确实功不可没。”
  在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入选高校的硬件建设的整体水平从两方面可以看到成效:一是教学科研用房到2005年达到3111万平方米,是1995年的2.6倍;二是在高校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上,2005年是1995年的5.4倍。
  对于未来的“211工程”建设,身兼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学科建设-“211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膜科学与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于一身的贺高红怀着这样的心情――“情愿双肩挑,不怕累,因为我热爱这些工作,愿意付出我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