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
中电环保抗污染膜集成技术入选江苏重点创新项目计划
南京中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时间:2014-07-31 11:22:53
  据金融界2014年7月31日讯 南京中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中电环保,证券代码:300172)发布《2014年半年度报告》,以下是报告的摘要:
  2014年半年度,公司按照经营计划,围绕水处理、烟气治理和固废处置等主营业务,扎实做好市场开拓、项目实施、技术研发、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经营业绩稳步增长;同时,公司通过积极探索各种创新模式、搭建创新平台,充实了公司整体实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501.39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04%;实现利润总额3561.1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5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东的净利润3027.5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36%。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稳步增长,主要原因:一是水处理项目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二是部分烟气治理及固废处置项目实现了结算利润。
  在市场承接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新承接合同额6.04亿元,其中:电力工业水处理2.85亿元、非电工业水处理0.40亿元、市政污水处理2.35亿元、烟气治理0.44亿元,主要有辽宁徐大堡核电除盐水和凝结水、中盐昆山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系统技术开发及工程应用、银川第七污水处理厂BOT、宁东化工新材料园区污水处理厂EPC、山西永皓煤矸石发电烟气脱硫工程等项目。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尚未确认收入的在手合同金额合计为12.42亿元,其中电力工业水处理6.46亿元、非电工业水处理1.15亿元、市政污水处理3.66亿元、烟气治理1.15亿元。(注:南京市污泥协同焚烧处置BOO项目因不确认建造收入,未包含在在手合同额内,下同)。
  在项目实施方面,公司继续深入项目精细化管理,保质按期完成了各项工程任务。截止到报告期末,部分项目实施进展如下:田湾核电除盐水及凝结水项目,处于设计、制造阶段;辽宁徐大堡核电除盐水及凝结水、阳江核电凝结水项目处于设计阶段;中盐昆山污水回用、内蒙古康乃尔给水等工业水处理项目均处于正常的实施阶段;银川市第七污水处理厂BOT项目已开始执行,公司在银川市注册成立了项目公司――银川中电环保水务有限公司,项目公司已与银川市建设局签订了正式特许经营权协议,目前项目处于设计阶段;毕节污水处理厂、登封污水处理厂等市政污水处理项目均按计划正常推进;西北能源化工脱硫项目进入设备制造和交付阶段、中煤平朔脱销项目处于设备制造阶段、蒙大新能源脱硫除尘项目处于设备安装阶段;南京市污泥协同焚烧处置BOO项目正按计划实施,项目处于设备安装阶段。
  在人才队伍建设和绩效考核管理方面,公司始终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发展过程中,公司不拘一格地吸纳、选拔、培养和使用。报告期内,为满足公司发展需要,积极引进新产业拓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同时还在公司内部组织技术、管理等专业性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员工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坚持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工作,使人员结构得到了优化。
  在技术研发及科研项目申报方面,报告期内,共获得新授权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公司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共同承担的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以颗粒污泥为核心的废水处理新技术和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顺利通过验收,获得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项目完成了污泥颗粒化逐步调控运行、污泥减量化、废水定向转化处理等技术的研发,形成了颗粒污泥废水处理系统集成装备,为今后该项技术的推广和提升产业化能力奠定了基础,也为公司今后的废水处理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装备的支撑;子公司国能公司创建的南京市污泥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也于上半年顺利通过验收;公司的核电二回路水系统深度处理技术、海水淡化与苦咸水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污水深度处理抗污染膜集成技术等入选2014年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将有利于公司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公司积极探索多种合作建设模式,报告期内,受江宁开发区委托,以公司为龙头打造的“南京环保服务业集聚区”正式获得环保部批准并开展试点工作,集聚区的建设在提高公司研发及产业化能力、促进业务发展和多元化资源整合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提高公司在行业的影响力,增强公司在相关政策制定的引导力,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公司牵头组建的“石化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及成果推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参与组建的“有机化工废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均获环保部批准首批试点(首批合计8个),试点期为2年,该联盟的建设将有利于公司不断提高创新技术研发能力、推广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司在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再利用产业方面的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公司通过打造一系列的创新发展的平台,可有效整合并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等各方资源,提高公司在行业的影响力,拓展公司创新和发展模式,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