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
钢铁企业节水减排抓大不能放小
人民网记者 陈火其 邬晓薇 / 时间:2008-04-14 08:09:44
  据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4月11日讯 “膜技术可以实现各种污水的回用,不管是生活污水还是工业污水。”4月3日北京赛恩斯特科技有限公司张秀刚在京介绍邯钢污水处理厂回用工程时对笔者这样说。
  邯钢成立于1958年,是我国年产800万吨的15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之一,“十一五”期间,邯钢一方面需要对传统的技术和工艺进行改造,一方面,和宝钢合资成立邯宝公司即新邯钢,新上一批挖潜增效的重点项目,其中,包括年发电可达6.71亿千瓦时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以及8条年产130万吨的冷轧薄板生产线等。然而,邯钢地处极度缺水的邯郸市,邯郸市连续7年严重干旱,人均水资源总量仅157吨。
  如何才能实现增钢不增水?水资源短缺成为邯钢技改和改扩建工程的瓶颈问题。
  为此,邯钢制订了《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规划》,2004年、2005年分别投资建了16500吨/日冷轧薄板脱盐水站的污水回用工程和10400吨/日高炉焦炉煤气发电热能综合利用污水回用工程,把工业生产排放出的污水先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然后再经过超滤膜和反渗透膜即“双膜法”技术工艺进行深度处理,最后生产出符合生产需要的优质水,从而替代新水。
  4月4日,邯钢原热力厂厂长、新邯钢能源中心副主任石风华在接受采访时说:“邯钢一直注重节水减排,“十五”期间邯钢共节水2.15亿立方米,吨钢新水已经从2000年12.55立方米降低到2006年4.9立方米/吨,在此期间,钢产量增加了103%,吨钢耗水量却下降了61%。2007年吨钢耗水量又有大幅下降,创造了3.81立方米的新纪录。邯钢有2个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以前用于冷却水、冲洗水等,现在我们把处理后的水再经过深度加工处理,不仅节约了新鲜水,减少了污水的外排,而且还节省了生产成本。新邯钢正在建一个72000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其中包括48000吨/日污水回用工程,用于解决新邯钢的全部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工程已经进入尾声,预计8月份投入运营。”
  张秀刚曾担任这两个污水处理厂回用工程的项目经理,他说:“这两个工程全部采用的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也很成熟的双膜法技术工艺,采用浸入式超滤膜+反渗透膜,这种工艺的特点处理效果好、运行费用低、占地面积小、系统集成化高,被各国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正在建设的新邯钢污水处理厂回用工程也是采用这种膜技术。”
  邯钢的污水回用工程不仅为企业生产开辟了新的水源,缓解了邯郸市的供水压力,减少了污染,而且还为企业自己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它的成功运行为我国钢铁行业实现“增钢不增水”以及“工业污水资源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钢铁企业是耗水大户也是污染大户,每年用水总量高达250亿立方米,钢铁取水占全国工业用水总量的14%,但钢铁企业是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我国钢产量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所以,钢铁企业的节水减排肩负着实现我国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担。
  国家发改委2004年公布了《工业企业节水减排用水指标》,在制定了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的同时,又制定出《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规定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行业吨钢耗新水降到8吨以下;到2020年全行业吨钢耗新水降到6吨以下。同时对新建钢铁工业装备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采用准入制。准入条件规定了钢铁联合企业技术经济指标:吨钢耗新水长流程低于6吨,短流程低于3吨,水循环利用率95%以上。其它钢铁企业指标要达到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水平。
  据悉,除邯钢外,太钢、莱钢、安钢在节水减排中都有了很好的成功案例,但他们毕竟是全钢铁企业中的少数。业内专家认为,目前钢铁企业节水减排还有几个问题不容忽视:
  一、抓大不应放小
  据悉,全国钢铁企业将近2000多家,特大钢铁联合企业15家,但中小型钢铁企业的产能要占全行业的40~50%,而这些企业有相当一批企业至今还处于满足达标排放的需要,没有污水处理厂,更谈不上污水的回用了,这不仅严重污染了江河湖海,造成水资源浪费,而且与我国打造“绿色钢铁”,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势极不和谐。
  二、应从源头节水
  绝大多数钢铁企业由于不允许停水,因此,企业都沿江沿河而建,有自备水源,这些企业直接从水体取水,不仅难以监控,而且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另外,有些企业只看到了终端污水处理量大,投资额高,回报期长,却忽视生产工艺中的跑冒滴漏,忽视每一个工序的节水。其根本原因就是企业的节水意识不强,没有水危机的忧患意识,尤其缺乏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三、监管惩罚薄弱
  在发达国家,要求工业企业排水指标和自来水指标是一样的,迫使每个企业必须对排放水进行处理回用,而且在每个生产企业的排水口,都安装有检测仪表,专门由非政府组织(NGO)不定期地对其各项排放指标地抽查和检测。而我国许多企业和环保等部门却还在玩“猫和老鼠”的游戏。另外,惩罚措施和力度不够,导致许多企业在效益和环保面前,宁可接受罚款也不愿意治理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