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
杨尚宝博士表示:我国海水淡化产业顶层设计已经完成
《经济观察报》记者 缪舢 / 时间:2013-10-12 07:53:44
  据经济观察网2013年10月11日讯 沉寂一年多的海水淡化投资热再起波澜。两年前城市水价上涨的机遇和水资源短缺的危机,掀起了海水淡化投资热潮。由于海水淡化商业化鼓励政策不明朗,这股投资热很快退潮,企业转为观望,等待核心的价格补贴政策落地。
  但并非所有的企业就此沉沦观望。记者获知,央企中国电建集团旗下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院(下称“水电顾问华东院”),以1.44亿元收购了华东地区最大的海水淡化生产企业浙江舟山六横水务公司,9月初完成工商变更。此外,另一家央企中国化工集团旗下的杭州水处理中心(下称“杭州水处理中心”),8月26日正式签约,获得沧州渤海新区5万吨/日海水淡化EPC总承包合同订单,该海淡水产量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膜法项目,尽管杭州水处理中心不愿披露合同价格,但可参考其2011年完工的另一个同等规模、同一个业主的曹妃甸海水淡化EPC项目,该项目的总投资4.28亿元。
  很难说中国电建和中国化工双双出击,意味着海水淡化的投资开始加速,但今年以来政策层面的一个背景值得关注。9月18日,国家发改委公布青岛和盐城为第二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试点单位,此前在年初的时候,发改委公布8家城市和企业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其中舟山市入选试点城市、天津滨海新区和沧州渤海新区入选试点园区、杭州水处理中心入选产业化基地、央企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旗下的津能发电公司为海水淡化供水试点企业。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处长杨尚宝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水淡化产业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相信海水淡化产业的明天一定收获颇丰。
  入主六横水务
  水电顾问华东院入主六横水务,除了坚定看好海水淡化未来前景,同时还意在构建全产业链。“六横水务可为水电顾问进入海水淡化的新技术、新市场培育提供平台,促进公司在海水淡化领域掌握包括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制造、工程总承包、运营管理的全产业链。”水电顾问内部人士表示。
  舟山市水务局人员称,六横岛目前常住人口10万人,人口增速加快,目前岛内的水库容量和海水淡化产量,远远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人口对淡水需求。六横水务公司一直在寻求与外部有实力的大企业合作,由于其要求的一个条件是合作方加大对海水淡化扩大产能的资金投入,而一直未果。“这次与央企水电顾问华东院谈拢,应该在未来海水淡化投入上给了六横水务一个可接受的承诺。”他分析。六横水务拥有8座水库供水厂,合计日供水能力2万吨;1座日供海淡水2万吨的海水淡化厂;还有1座污水处理厂以及全岛配套的供水、污水管网。舟山水务局人士介绍,六横水务公司向居民供应的淡水一半来自水库,一半来自海淡水,按照1:1比例进入市政供水管网,海淡水产量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公司。目前在建二期海淡水项目,二期拟日产海淡水3万吨,计划今年年底前投产,也就是说今年将实现日产海淡水5万吨。六横水务长远规划共分四期,等到三期、四期全部建完,将达到日产海淡水10万吨的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六横海水淡化项目使用的反渗透膜由杭州水处理中心供应。反渗透膜是海水淡化的核心材料,被认为在整个产业链中最具技术含量的产品,长期以来由美国陶氏化学、美国海德能、GE和日本东丽等少数跨国公司垄断,杭州水处理中心研发的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膜工业协会秘书长尤金德说,“国产海水淡化反渗透膜与国际上同类产品相比,使用上完全没有问题,性能上略有微小差距,同时国产膜价格比进口膜便宜1/4,具有竞争优势。”不过,他表示国产膜产业化最大的问题是应用不广泛,国内用户的认可度较低。国内的海水淡化业主用户有一种观念,用国外知名品牌的反渗透膜,即使有问题也能推得干干净净,‘全球知名品牌还这样’。国内目前也只有杭州水处理中心的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用于六横项目上。但国产的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如果需求上不了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也就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优势。
  央企群围
  杭州水处理中心一方面加速将核心技术产品的反渗透膜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做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掌握市场话语权。从1997年建起我国第一套500吨/日的海水淡化工程装置以来,项目遍布各地,全国大约60%海水淡化装置由其建造。
  行业内当前海水淡化的生产成本大约每吨为5元,但杭州水处理中心在为用户提供海水淡化装置过程中,囊括了技术设计、反渗透膜和装备制造、以及包括施工、安装在内的全过程产业链,海水淡化生产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杭州水处理中心董事长郑根江曾向记者透露,“我们提供一条龙全方案的服务,淡化成本做到最低,大约每吨4.5元左右。”
  在中国化工集团的支持下,杭州水处理中心正在实施一个投资6.5亿元的计划,打造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包括“年产160万平方米的反渗透膜和纳滤膜生产线,年产100万平方米的超滤膜生产线,以及施工能力达70万吨/日的海水淡化及水处理成套生产线。”
  在发改委今年公布首批海水淡化试点单位名单上另一家央企国投津能发电公司,自2010年10月开始,其淡化水与自来水按照1:3的比例混合后,进入天津市政管网,供应包括汉沽、塘沽、开发区在内的数十万市民饮用,已累计供应海淡水600万吨。按照计划,目前在建的第二批四套海水淡化装置今年年底前投产,届时国投津能发电公司将实现20万吨/日产海淡水的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天津市淡水资源紧张的局面。
  此外记者注意到,由央企东方电气集团、中国电力顾问集团和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所三方共同组建的天津众合海水淡化工程公司,早已提前布局于海水淡化的工程装备制造。
  进入海水淡化新兴产业领域的还有央企神华。据报道,神华旗下国华电力沧州电厂,每天可生产3.25万吨海淡水,与大多数膜法工艺技术路线不同,国华电力沧州电厂采用的是热法即低温高效工艺,也是我国第一套万吨级低温高效海水淡化装置。
  一位业内人士甚至称,五大发电集团都已通过旗下公司进入海水淡化领域,或占据产业链中的工程项目环节,或从事装备制造环节。“央企作为国家经济、产业的支柱,它的投资方向不是盲目的。虽然现在海水淡化市场还没有爆发,但央企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赵河立说。
  他预计,未来海水淡化产业领域,有可能形成众多央企作为行业主力相互竞争的格局。这样的判断其实也符合水作为战略性资源的重新定位,就像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其它战略性资源一样,占据竞争优势的仍然是央企。
  有迹象表明,央企抢先战略布局,抢占海水淡化新兴产业的先机,与它们看好海水淡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有关。尤金德说,2012年底我国海水淡化日产量为70万吨,距离2015年实现260万吨的目标尚有190万吨增量规模。“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我不好说,因为五年计划的时间现在已经到了第三年。”
  但从另外的角度理解,如果在余下的两年多时间内,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增量的170万吨规模是目前产量的2.7倍,海水淡化市场有可能一触即发。
  还差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天津众合近一年多来并无斩获大量新订单。事实上,不仅是天津众合,整个行业低迷不振,企业步履蹒跚。赵河立说,当前的海水淡化市场与一两年前相比,并没有什么差别,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积极政策对整个产业并未起到大的实质性推动。在他看来,当前的矛盾根源在于市场价格机制没有理顺,其他的刺激、鼓励政策不能起到根本作用。
  城市家庭的自来水源来自大江大河,水务公司获取免费的水源,通过城市管网送到居民家中,而城市管网的建设费用由政府出资,包括水库的建设资金,甚至巨额投资的南水北调项目工程,都由政府买单。但海水淡化则不一样,现行的政策规定由企业承担生产海淡水和铺设管网的费用。
  赵河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吨海淡水从企业生产出来到城镇居民家中,水价要达到10元以上企业才能盈利:海水淡化制水成本5元;办企业有投入就要有收益,需要一个合理的利润,假设毛利率30%,水价要卖到6.5元;然后进入市政管网,需要1到2元,也就是达到8元的水价;再加上1元的污水处理费,那么水价提高到9元;还要再加上别的附加费用、水在管网中的渗透损耗等,海水淡化的水价应10元以上。
  “天津市自来水价格民用每吨4.9元,远比海水淡化的水便宜,海淡水商业化推广不开来。”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研究所技术开发处副处长曹军瑞说。
  一个鲜明的对比是,建在海边的大型企业自身用水,如果海水淡化装置就在企业内或者附近,省去进入市政管网的费用,水价成本低。赵河立说,天津工业用水的水价每吨7.85元,海水淡化成本5元,很多位置在海边的企业自费上海水淡化项目,节省大量费用。但如果进入市政管网,附加的各种费用太高,企业承受不了。
  不过,也有进行了海淡水价格改革的城市,舟山走在了前面。杭州水处理中心主任助理朱淑飞说,“舟山的供水价格确实高于海水淡化成本价。浙江在海水淡化的政策导向上非常明确,鼓励使用海淡水,对用水企业给予补贴。”
  但从全国来看,浙江及舟山只是个案,普遍没有实行价格补贴机制。“按照发改委的说法,海水淡化的春天到了,技术成熟了,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也到了一定程度。但市场商业化运行中的具体问题迟迟落实不了。”尤金德说,“有的企业海水淡化生产出来的淡水,因为成本高卖不出去,让它继续再上新项目、扩建淡化规模,企业不愿干。”
  海水淡化被卡在商业化大规模运行的最后一公里。赵河立说,“海水淡化不是一个刚发明一两年的新技术,这个产业目前遇到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