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
海外巨头兵临城下中国膜工业“国产化决战”一触即发
《上海证券报》记者 陈其珏 / 时间:2011-08-17 09:27:32
  据和讯网2011年8月17日讯 面对“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巨大商机,跨国巨头与国内厂商纷纷摩拳擦掌,试图抢占先机,而技术能力可能成为决定行业最终格局的关键要素。
  过去,膜法海水淡化三大核心技术――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长期被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所垄断,产品基本依赖进口。如今,我国已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全球又一个具反渗透膜生产能力的国家。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投资规模还相差甚远,多数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仍基本采用进口膜。显然,中国企业要想在这场“决战”中胜出,还需要在国产化的道路上步伐更快、走得更远……
  跨国公司强势布局
  海水淡化在国际上早已是一个成熟的产业,但脱盐用的核心元件――反渗透膜等核心技术却长期被美国的陶氏、海德能、科氏以及日本的东丽等企业把持。其中,陶氏、东丽等的反渗透膜制造水平在行业内领先,而这两家公司如今都把中国视为下一个主要目标市场。
  以陶氏为例,其在反渗透膜和离子交换树脂领域排名全球第一。陶氏化学特用材料业务部副总裁彼特・戴维斯透露,陶氏生产的元件已涵盖从海水淡化到家用水净化的多种应用领域,每天可生产2200万立方米的清洁水,可以满足4.4亿人的用量。
  “今年上半年,陶氏在华业务继续快速发展,区域总销售额达到了21.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而水处理正是其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陶氏化学亚太区集团公共事务总监马立新对本报记者说。
  此前,陶氏水处理及过程解决方案事业部已经宣布,将增资2500万美元用于其在浙江湖州的生产基地,通过扩充产能满足市场需求。新设备预计在2012年下半年投产。
  日本东丽株式会社同样是在膜法水处理行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企业,其在早年就与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从事膜系列产品生产的合资公司――蓝星东丽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今年以来,蓝星东丽先后签下多份反渗透膜供应大单,借此成功“卡位”国内海水淡化市场。
  今年1月,蓝星东丽与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签订供货协议,为曹妃甸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项目提供反渗透膜。此后,蓝星东丽又宣布将为日产10万吨的青岛Befesa海水淡化项目提供反渗透膜元件。
  国产化时不我待
  在跨国公司积极布局的同时,国内企业也在努力寻求“突围”。
  在谈到海水淡化技术国产化的问题时,杭州水处理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文告诉记者,舟山六横岛的万吨级海水淡化工程用的是国产反渗透膜。此外,包括高压泵也已实现国产化,但能量回收系统还必须依赖进口。
  所谓能量回收系统就是把浓海水排出来时的高压能量回收回来。如果不用任何能量回收系统的话,那么海水淡化的耗电量高达每吨水8度电,以我国0.6~0.7元/度电计算,每吨水光电费就要5元多。但用了能量回收系统后,每吨水耗电只需要3.6度。
  记者了解到,一个小小的能量回收装置价格竟高达40万~50万元,而一台5000吨级项目就需要用到7个这种装置。
  更重要的是投入水平上的差距。据谭永文介绍,国内外的海水淡化产业化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国外是高投入,动不动就投入七八亿美元;但国内可能只有七八千万元。
  “目前,我国膜生产企业约有300多家,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膜工程公司有近千家,但规模较大的多为外资或有境外背景的公司。”分离膜行业全国社团――中国膜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
  他指出,资金少、自主研发能力差、产品品种少、质量不稳定,是我国中、小型膜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了膜技术的应用效果和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
  “近年来,国外像GE、西门子甚至IBM等大公司都急于进军水处理行业,在膜行业中进行了大规模并购重组。面对外国大型膜企业和水务公司纷纷进入中国这一态势,希望国家对国内的重点企业予以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促进膜企业之间、膜企业与水处理工程公司之间,以及膜企业同其他产业的大型集团间的兼并重组,以便能在水市场做大做强,创建中国和国际知名品牌,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