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
作为全国“两会”科技界委员徐南平谈科技成果转化率
《文汇报》记者 王乐 / 时间:2011-03-17 10:34:07
  据文新传媒网2011年3月13日讯 前不久,中科院“纳米材料绿色印刷制版技术”新鲜出炉,引来北京、深圳、江苏等多地“哄抢”。亲历了激烈围堵过程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真切感到:不是成果转化率低,而是根本就缺乏原创性成果。各地企业资金很多,有了“香饽饽”都不惜重金。但大部分所谓成果都不“给力”,还妄谈什么科技成果转化?
  有人因此质疑,是不是企业太功利?但企业也很郁闷:每逢与科研院所合作,几十万买来的往往只是论文而非能上马应用的“技术”,“大学是不是太清高了?”
  评价机制束缚手脚
  全国政协委员、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卓告诉记者,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评价机制已把人引向歧途:很多单位施行“数字化管理”,甚至从博士生开始就把论文发表、期刊分量、影响因子等作为考量标准,与晋升副教授、教授挂钩。
  “我们看中的是论文和科技进步奖,从不把产品作为最终目标。”围绕“指挥棒”,大部分科研人员把科技成果转化抛于九霄云外,他们忙于在申请课题、获取经费、发表论文、获得专利、鉴定成果、继而再申请课题的循环中打转。
  “有谁碰到过哪个成果鉴定不成功吗?”徐南平所在小组的委员,大都参加过鉴定会,但面对这个问题,无人举手。与此相反,拿出成熟市场化产品的却不能“加分”,如果还没发论文、没得科技奖,还要算没完成本职任务――现实政策与环境下,很多人过度追求“成果”与奖项,而漠视既费时、又费力的“转化”。
  “做学问讲求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如果连这个基本目标都忘了,那还有啥必要做科研?”徐南平呼吁,必须尽快改革评价机制,改变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拿不出论文,但有市场化产品,应该一样可以评教授与副教授。否则,谁有动力与活力涉足‘转化’?”
  亟需一个“中间人”
  尹卓委员曾在全国做过一系列有关产学研问题的调研。他发现,从科研立项到最终拿到产品,能否走得顺,取决于科研院所与企业是否形成“利益共同体”。但现实是,科研院所的动力基本只持续到发表论文,“再讲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都是白搭。”
  “科技成果转化不单是学校和企业两者的问题,需要一个‘中间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说,企业信奉“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能完成生产,自然不肯出高价;而学校则以为,你根本没看到成果真正价值,“这就需要中介机构帮助评价,帮助解决转产时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比如,从研发到产业化,有个“中间实验”的过程,需要相当的经费投入,风险也巨大。科研单位希望企业先买单,但企业面对不确定的收益率往往采取观望态度。帮助融资的“中间人”应是最合适的促成力量。再比如,科研人员擅长理论分析与实验,对成果转化的推广应用知之甚少,这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能否被市场接纳,并进一步商业化、产业化,而这又得依赖“中间人”的慧眼。不然,即使极具市场前景的成果,多半也只能停留于理论和实验阶段。
  “成果转化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一部分。研究要投入应用,要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算完成创新过程。”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主任马大龙强调,所有科技研究产出的东西,只有最终转化成生产、并在社会上应用得到实践的证明,才能算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