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科技动态
Technology News
适用于密闭环境的水循环利用领域的高性能纳滤膜材料
《青岛日报》记者 周伟 / 时间:2018-04-18 15:31:35

  据青报网2018年4月13日讯 一年之计在于春,扬帆起航正当时!自2016年启动打造以来,在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级关爱支持下,青岛国际院士港迅速成长,截至目前,院士港累计签约引进院士108名,其中外籍院士79名、占73%。院士港建设纳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
  始终把加快院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摆在首要位置,已有纳米新材料、小核酸靶向治疗肿瘤等13个院士项目落地,正朝着实现三分之一签约院士项目落地的目标前进,努力培育院士生态体系和经济成长体系。
  近期,《今日李沧》栏目将陆续关注青岛国际院士港部分院士产业化项目,敬请关注。
  青岛国际院士港的融创新材料工程研究院科研团队,以中国工程院侯立安院士为首席科学家,定位于水环境与空气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及其配套装备产业化的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级新材料集成研究及产业化中心。“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水环境、空气环境改善提供社会化服务,形成新材料与装备技术高新产业孵化区,积极推动我市相关产业不断发展,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贡献智慧,全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人民币。”融创新材料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周毅介绍,侯立安院士团队涵盖王平教授、艾明星教授、王博教授、席北斗教授、张林教授五个专家团队以贝壳制造涂层材料、纳米陶瓷空气净化材料及装备、装饰保温复合一体化墙体、云式烟气净化装备、生活垃圾及农业废弃植物转换有机肥及装备制造和海水淡化及饮用水净化纳滤膜材料等产业化项目。
  “侯立安院士团队自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以来,深刻感受到这个科学家云集的科技城,给行业带来的科技发展动力。优良的服务环境、优质的扶持政策、严谨的创新理念和科学的发展前景,也是国内外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周毅介绍,从人文到环境、科研经费等,青岛国际院士港给予院士团队很大的支持,包括组织专家论证、专家评估、市场调研、率先试用等。如贝壳制造涂层材料项目,研发仅用了一年时间,一般来说,国内其他地区两三年都达不到这个水平。
  产业化产品
  贝壳制造涂层材料:
  甲醛等有害物质去除率高达87%以上
  由贝壳为载体基料制成的粉状涂层材料,按比例加水,搅拌均匀,可直接喷涂、刮涂、刷涂建筑结构体。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内的融创新材料工程研究院实验室,科研人员演示着贝壳粉涂层材料的使用方法。
  “贝壳涂料就是利用常见的海蛎子壳、扇贝壳等作为原材料,这些材料在沿海地区的食品加工厂十分常见,之前都是扔掉或者深埋,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院士团队利用贝壳原材料研发的水性内墙涂料,最大优点就是抗菌抑菌,调节室内空气环境,分解甲醛。同时,经现场检测,贝壳水性涂层材料,在室内涂装24小时内,可将因其他家装材料产生的甲醛物质去除率高达 87%以上。”项目产业化承担方金贝壳新材料总经理谷崇巍介绍说。
  让扔掉的贝壳变废为宝,将其转化成水性内墙涂料,生产工艺过程严谨,需要高温清洗、煅烧、研磨,添加其他功能性材料,使产品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的梦想计划是从辽宁丹东市开始,一直沿我国海岸线到海南三沙市,把所有贝壳收集起来,分区段完成变废为宝的转换工作,为建筑结构涂装新材料行业,减少并降低碳排放标准,直到停止使用化工原料为载体的乳胶涂料。根据局部产业化的数据来看,贝壳制作涂层材料,原材料利用率可达到90%以上。”团队科研人员介绍,“原材料成本低,生产自动化程度高,工艺先进,销售价格比同等功效的高端乳胶漆品牌低很多,介于中端品牌价位,一平方十来块钱,工薪家庭完全可以承受。”
  “下午涂完,晚上就可以睡觉了。”总工程师周毅说,整个生产和应用过程中,无任何有毒有害物质产生,而产品具有净化空气、防霉抑菌、分解甲醛等多种功能,经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检测,该产品不含甲醛、苯、VOC、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新风空气净化装备:
  将有毒有害气体催化分解成无害元素
  “在密闭环境下的‘新风环境净化系统’项目,提供室内空气净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在融创新材料工程研究院新产品发布会上,新风环境净化系统负责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田小兵博士介绍,该技术国内外独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目前国际上空气净化装备行业上的一次创新。
  该材料及装备主要用于密闭环境和空气环境的空气净化,还可以同时净化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臭氧、微生物复合污染物,采用多种机理相结合技术,从源头上避免了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及蔓延。
  目前,该技术已与行业知名的海信、美的、A.O史密斯、长虹、中铁和虹桥机场等品牌企业开展合作,与德国REVEV公司达成长期合作意向。该净化装置可广泛应用于家庭、学校、酒店、医院、机场、地铁、军工装备、汽车、房地产建筑、影院和实验室等人员密集领域。
  装饰保温一体化新材料:
  为绿色节能建筑提供可靠保障
  由伟图节能科技团队产业化的“环保节能薄型石材及装饰保温一体化板材”,是院士科研团队领衔研发的环保功能性材料,该产品与传统干挂加保温石材相比,具有安全性高、出材率高、施工周期短、耐冻融性好、抗冲性强、综合成本低等诸多优势。
  “产品在建筑结构上应用,系统地解决了墙体保温与饰面一体化的技术瓶颈,为节能减排、环保绿色建筑提供可靠保障。”伟图节能科技团队运营总监李加国介绍。
  从安装工艺的角度看,自然环境下的酸雨、海风、水泥中碱性物质对干挂工艺应用的钢龙骨有很强的腐蚀作用,而薄型石材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院士团队专家
  席北斗教授团队:
  致力于农业种植土壤改良
  定位于多阶段接种生物强化堆肥技术及土壤优化施用技术和装备制造技术。
    “开发出我国首台大型固体物料动态翻转自控发酵设备,实现了进料、出料、自动化控制,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物料通过集成技术可缩短堆肥周期6-8天。”团队技术负责人王雷博士介绍,采用多阶段接种生物强化堆肥技术,推出以堆肥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及物质迁移转化机理为理论指导的三阶段接种技术和生物强化堆肥工艺优化过程控制技术,目前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该技术由国家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席北斗博士领衔研发。
  该技术已试行产业化,产品已通过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国家级鉴定,用于大面积绿色农业生产。项目计划2018年起在我国11省1000多万亩土地的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以及果蔬和药材等三十多种作物上进行推广应用。该项目产品制造装备,力争今年上半年在青岛完成产业化。
  艾明星教授团队:
  力争建成权威的空气和水检测服务商
  定位于协助水环境材料及装备、空气环境材料及装备的检测测试工作。
  在融创新材料工程研究院,筹建建筑材料、水环境、空气环境测试平台;对外承接空气及水环境的民用市场的检测鉴定工作;根据建材市场的检测环境,适度对外承接新型建材的检测工作;开展差异化检测业务。通过5年的建设,力争建成国内权威乃至世界影响力的空气、水检测、认证服务商。
  “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等国家级检测机构合作,尝试承接国家重大工程,室内外环境质量检测业务。筹建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室、水环境检测室、建筑材料检测室,每个检测室培养不少于2名的专业检测人员。”团队负责人柳培玉博士介绍,目前,该检测中心已经进入检测人员培训阶段。
  王博教授团队:
  民用云式除尘装置可批量生产
  定位于云式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技术、云式散煤烟气净化器装备制造技术。
  “从空间看,我国民用散煤消费最多的前16个省份,几乎全部位于黑河—腾冲线以东的东北到西南连线上;从用煤方式上来看,散煤燃烧主要用于取暖,这种用煤方式主要体现在农村。”团队负责人张建峰博士介绍,民用散煤在使用方式、目的上比较相似,所以对于民用用户而言,云式除尘装置不需要进行个别定制,可批量生产,为国家大气环境治理贡献智慧。
  在工业应用上,云式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系统将广泛应用于石化催化剂烟气处理、燃煤电厂烟气处理、贵金属粉尘回收、钢铁焦化等烟气处理行业,彻底优化烟气排放标准,为行业持久性运营奠定基础,为治理PM2.5贡献高新技术。
    云式散煤烟气净化器不但可以广泛应用于农村散煤燃烧用户、商业及公共机构采暖、餐饮、供热等机构,主要是解决燃煤工业企业排放标准做好技术升级。该项目力争今年上半年在青岛完成产业化。
  王平教授团队:
  聚焦功能性涂层材料等军民融合系列产品
  主要是在功能涂料系列、空气除油系列、轻质超硬材料系列展开工作。
  “针对民用居室和公共环境空气中常见污染物,研发的静态涂层技术和动态空气净化技术,以贝壳材料、功能催化材料为主,制备具有抗菌抑菌性能和良好结构强度的功能涂料。”团队负责人谢亮博士介绍,针对密闭空间内的空气污染物,利用低温等离子和吸附组合技术,消除密闭空间内空气中各细菌和臭氧存活。
  同时,技术针对密闭空间内的空气污染物,采用高活性成分快速中和技术完成,并能杀菌、除异味等二次利用。该项目力争今年9月份实现产业化。
  张林教授团队:
  研发适用于密闭环境的水循环利用领域的高性能纳滤膜材料
  定位于针对当前世界各国的饮用水安全保障和污废水处理的需求,通过改变制膜原料分子结构,调控膜结构与形貌,研发出适用于密闭环境的水循环利用、饮用水深度净化、污水处理等领域的高性能膜与膜组器。
  “针对自来水中常见的混浊物、黄铁锈、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以先进的纳滤膜及其膜元件为基础,开展高效净化膜的放大制备,用于自来水净化,去除水中有毒、有害的大分子有机污染物,保留钠、钾和适量钙、镁离子,提高饮用水水质。”团队负责人姜海风博士介绍。
  同时,针对南北水源的差异,开发家用和大型商用膜式净水装备,解决高通量耐污染纳滤膜的制备关键技术,使之可以直接连接自来水管,不需外加压力驱动,保障出水水质的安全性。该项目力争今年7月份配合袁隆平院士项目,在青岛实施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