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科技动态
Technology News
苏科大培养创新型人才既要有“高峰”也要有“高原”
《光明日报》记者 李锦 / 时间:2017-05-10 08:50:46

  据光明网苏州2017年5月9日讯 “这台机器是由实验室独创的一体化生物脱氮反应器,可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与传统脱氮方法相比,效率能提高60~70%。”在江苏省首个污水资源化利用方向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苏州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林兴,正在反应器上观察污水处理数据。依托学校这一协同创新平台,林兴跟着导师,已参与完成苏州农村污水处理、黑臭河道治理以及太湖水生态修复等项目。
  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战经验,是苏州科技大学学生给人的第一印象。苏州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江涌告诉记者,在创新发展的时代洪流中,苏州科技大学利用特色学科优势,通过不断创新资源有效供给的方式,一方面服务国家战略,瞄准行业与学科发展前端,引领行业发展,另一方面贴合地方发展需求,广泛进行校地合作,构建深度融合的政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体系,探索培养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立地顶天”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大师引领
  科研项目转化为育人资源
  苏州制造业发达,产生的废水多种多样,但是印染废水、高浓度有机废水等一直是水处理的难题。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苏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洪耀良团队开发的热致相PVDF超滤膜材料,可实现高效率、高通量、抗污染、低能耗的特点,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了在苏州废水处理中快速推广膜应用,洪耀良领衔团队科研人员成立了苏州膜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先后研发出多种膜材料产品和不同结构形式的中空纤维膜组件产品。如今,膜华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平方米,年销售额超两亿,已完成120多个污水处理工程,涉及工业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市政污水处理等领域。


洪耀良教授正在请张家港市委副书记梁一波体验超滤膜膜丝的强度

洪耀良教授正在请张家港市委副书记梁一波体验超滤膜膜丝的强度


  通过海内外高端“引智”计划,目前学校已引进了两位院士、6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年来,学校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2423项,其中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
  这些大师资源、科研项目资源,如何实实在在转化为育人资源?学校的做法是:通过高端人才组建科研团队指导青年教师,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并开展一些大项目研究,出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同时,培养一批青年教师和在校学生。
  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高炬教授被ESI数据库列为“世界顶尖百分之一的科学家”,由他领衔的团队汇聚和培养了包括“洪堡学者”、江苏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多名中青年学者,3年来就承担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96篇。
  2015年,苏科大引进国家首批文化艺术人才“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世界著名指挥家陈正哲教授,担任音乐学院院长。陈正哲博士经常带领音乐学院师生到欧洲等地演出交流、参加每年一次的世界音乐大会,与世界音乐名校结成姊妹学校,去年11月“GROTRIAN高天国际钢琴比赛中国赛区决赛”在苏科大举办。
  “这些大师、名师们到校后,受惠最多的就是学生。”苏州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吴红耘教授说,比如,陈博士牵头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采用音乐大师班的形式,把国内顶尖的音乐大师请来给学生上课。学校还规定青年教师每5年应有累计半年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作为教师职称评定、业绩考核和晋升的“硬”条件。近三年来,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有50%以上直接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实际问题,学生从中获得了切实的专业能力训练。
  进行“逆向”培养
  学生个个用得上
  苏科大敬文书院,就像一个“小型社区”,来自学校16个不同学院的120名大一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一个宿舍有4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每天睡前,都会有一场不同专业角度的思想碰撞,像个‘联合国’。”来自化工学院的学生赵博文说,感觉很过瘾。更让赵博文沉醉的,是书院的文化氛围,“在这里要上通识课程,听大师讲座,还要参加特色社团,自己组织活动,充实得很。”虽然时间感觉不够用,但他们从未担心过自己的专业课,“因为书院为每6个学生配备了1位学业导师,每周有一次‘导师见面会’,导师给我们‘开小灶’,还会带我们做科研,提前享受了研究生的待遇。”赵博文说。
  敬文书院是苏科大人才培养改革的“试验田”,“让学生过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不仅如此,学校还推出校企政联合、校际联合、境内外联合、校内多专业联合培养以及项目导向培养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卓越人才培养学院。
  “当下社会需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人才,原来单一的研究型模式,很难满足社会需求。”苏州科技大学校长陈永平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背景下,高校必须要突破单一的研究型模式,转向应用型,创新培养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战能力的人才。“紧贴社会需求,以社会的需要为源头和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的‘逆向革命’,让学生出了校门就能胜任工作。”
  早在2001年,原建设部直属高校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与原铁道部直属高校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两校并校开始,苏州科技大学就扎根苏州,深耕特色,明确以“立地顶天”为人才培养思路,围绕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围绕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需求设置专业,围绕专业需求配置资源。在专业设置上,先明确学生就业方向,再设置专业,最后组成专业群或学科群。苏州经济发达,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处于国内前列,特别是小城镇发展在国内有着重要的示范性作用。苏科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就在各专业设置了关于小城镇发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系列课程,并联合地方高校首创了“全国建筑类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联合毕业设计”。15年间,学校先后3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提升实践能力的环节。
  围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改进培养模式。学校专门设立了13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项目和5项公共基础课程综合改革项目,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人才培养目标“分层化”。同时,拿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先后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了325个实习基地。
  在实战中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科技人才,苏科大实现了真正的创新人才“有效供给”。近5年,苏州科技大学与苏州本地企业开展科技合作项目500余项,项目合同金额超过4亿元。以该校土建类、环境类专业毕业生为例,每年在本行业实现就业超90%,且个个用得上。目前江苏7个地级市的规划设计院负责人是这里的毕业生,全国400多个城镇建设规划由该校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