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科技动态
Technology News
陕西省石化设计院化工废水“零排放”让梦想照进现实
《延长石油报》记者 胡利强 任柏林 / 时间:2015-11-18 16:16:03

  据三秦企业文化网2015年10月30日讯 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三废”排放一直是大工业生产之于自然环境的一大痼疾。随着全社会环保压力的日趋加大,现代能源化工产业低碳绿色发展已成为一条必由之路。近年来,省石化院在工业污废水处理方面潜心钻研、积极攻关,率先开发出具有业内先进水平的废水“零排放”技术,并在榆能化顺利实现工业应用,为能源化工企业真正实现绿色发展带来了希望。
  “零排放”:梦想青睐敢吃螃蟹的人
  说起“零排放”,或许在许多人眼里,它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甚或一个口号,对其可行性不免要打个问号,原因就在于能源化工企业大多工艺流程复杂、排放点较多,导致其产生的污水种类多、成分复杂、数量大且难以治理。目前,国内外化工废水“零排放”基本还处于概念和起步研究阶段,尚无确保长周期稳定运行的系统。
  作为集团科研板块的重要一员,拥有丰富水处理经验的省石化院知难而上、勇吃螃蟹,从2009年起就对能源化工废水“零排放”相关工程案例进行调研分析,并借鉴盐化工、制糖、果汁、海水淡化等方面的工程经验,确定了“零排放”初步的技术方案及研究工作,2012年完成整体方案的优化研究和工艺设计。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该院在榆能化建成了全国首例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废水“零排放”工程,引起业内瞩目。
  日前,在该院负责运营的榆能化再生水厂,记者近距离感受到了“零排放”技术带来的惊喜和震撼。
  在这里,看不到许多煤化工企业常见的排污口和巨大的晾晒池——其实整个园区一个对外排污口都没有,全被一座座工艺先进的现代化水处理车间所取代。来自榆能化生产区的高盐有机废水,首先经由多介质和超滤单元除去颗粒杂质,然后通过混凝澄清和两级离子交换,脱除结垢性离子和二氧化硅,再借助催化氧化、MBR生化和连续活性炭串联,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分解与吸附。最后,通过两级反渗透浓缩,实现80%废水低成本再生回用,同时再利用末端的六效蒸发装置回收剩余20%水,并结晶过滤分离溶解性混盐,从而完成整个“零排放”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系统不仅实现了废水的全部回用,节约了大量水资源,还对过滤出来的颗粒物、结晶盐等进行了妥善的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尽最大努力变废为宝,不给环境“添麻烦”。此外,由于该工艺利用浸没式超滤实现自用水回收,化学沉淀+过滤实现两级离子交换废水再生回用,清洗废水则进入生化系统自行消化处理等实现自身消耗水的减量,确保了水再生和回收成本较低,具有明显的示范意义。
  “目前,我们每天能处理1.4万方污水,回用水率达到96%以上,有效弥补了榆能化生产过程中的蒸发量,基本实现‘零排放’。”省石化院水处理运营管理中心主任何长明说。他告诉记者,整个系统自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运行以来,已连续处理高浓盐水400余万吨,回水380余万吨,回用水质达到设计要求。目前系统运行平稳良好,为榆能化放开马力生产解除了后顾之忧。
  新征程:让技术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发展清洁能源化工产业有望成为我国应对污染问题的主要抓手。在这一改革风口,以“零排放”为代表的环保技术或将迎来一个产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何长明表示,从市场需求层面看,目前我国大型的能源化工企业多分布在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用水量大及废水处理难、排放无环境容量等主要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行业的发展。企业和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出于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压力,对“零排放”的要求日益迫切。但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能源化工企业及园区废水“零排放”没有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水处理技术没有成熟工艺包,多数所谓的“零排放”设计,其处理方式并没有脱离传统的“膜法浓缩+简单蒸发”的模式,导致系统运行稳定性差、成本高,难以普遍推广。
  在这种情况下,省石化院高效、稳定和低成本的“零排放”技术就显得颇具吸引力。“此前我们石化院领导带队去湖南郴州作交流考察,当地的一些工矿冶金企业对我们的‘零排放’技术非常感兴趣,甚至有私营企业主在我们回来后追到西安,要求进行合作的。”
  何长明说,目前,他们正在认真总结榆能化再生水厂运营总包经验,明年争取向其他地区的煤化工等工业企业进行业务推广,让咱们的技术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延长石油的转型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