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科技动态
Technology News
沙湾何氏族人彪炳史册的“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钱虹 / 时间:2015-09-16 11:21:06

  据南方网2015年8月20日讯 当代何姓的人口已达到1300多万,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何姓人口的增加率呈上升态势,四川、广东、湖南三省何姓人口最集中,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40%。
  据《庐江沙湾何氏宗谱》载,何氏是秦末汉初韩姓所改,安徽庐江是何氏发祥地。战国末年韩公子 为得姓一世祖。 避地庐江,后裔有转迁粤之南雄者。据现有资料分析,何氏族人最早入粤的是四十一世祖何昶,自何昶入籍南雄后,其后裔在南雄珠玑巷定居历十四代,后南迁珠江三角洲如番禺、中山、新会、顺德、南海、增城、高要、东莞等地。
  何氏第五十五世琛由南雄迁广州,定居桂林坊,琛子人鉴于南宋绍定年间定居沙湾。何氏家族迁居沙湾后,作为当年广东省内财雄势大、赫赫有名的大家族,为了守住家业,很注意在族内培养人才,并形成了注重音乐的传统,民国时期更是诞生了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何氏三杰”;脍炙人口的广东音乐《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也出自沙湾。除珠三角地区外,何氏在潮州、梅县、五华、兴宁等地区亦有分布。
  留耕堂为番禺沙湾大族何姓的宗祠,也是广东汉族民间乡村祠堂建筑设计的典型代表。堂名得自该祠堂的对联:“阴德远从祖宗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留耕堂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后几经毁建,现规模是于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
  即使在今天沙湾古镇新盖的不少现代洋楼面前,留耕堂仍显气势不凡。进入正门,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便耸立在人们的面前,门额“诗书世泽”的石刻格外耀眼。沙湾何氏是书香门第,历代不少人考取科举功名,从一世到五世,何氏登科为官的历史几乎没有中断过。明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陈白沙有感于何氏深厚的文化积淀,题写了“诗书世泽”四个大字,成为何氏家族文化与辉煌的最好诠释。
  过牌坊,到丹墀(大天井),回首可见牌坊额上的“三凤流芳”四个苍劲大字,这是为了表彰沙湾何氏祖先在北宋后期考取进士的三兄弟而刻的,“何家三凤”仅仅是屡中科甲的沙湾何氏族人的代表。在留耕堂前的水风塘边,竖立着8块安装旗杆的石座,是古时考取功名后专门用以竖旗褒扬的。据不完全统计,从南宋始,沙湾何氏族人在历次科举考试中,除考取秀才外,高中进士的有8人(其中武进士1人),省元1人,举人35人(其中武举人5人),副榜13人。
  在这些人当中,有南宋淳佑庚戌科四甲进士何起龙,官至大宗伯(礼部尚书);有清乾隆乙丑科第十五名进士、钦点翰林庶吉士何会祥,为内阁中书。实际上,南宋绍定年间,最初定居沙湾的何氏族人仅有十多人,明初繁衍为四五百人,清末也不过是4000多人。一地之族涌现那么多进士、举人、副榜,实属罕见。
  中国古代读书人有“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状元礼”四大礼。记者走访当日,沙湾古镇开笔礼再现留耕堂,50名准一年级生接受了一次尊师崇礼的启蒙式教育。在留耕堂的不远处,有座文峰塔,该塔六角三层,其建塔也意在昌盛沙湾文风,勉励读书人努力学习。文峰塔旁边的古镇书斋正是明初进士何子海的原居地,还原古时“卜卜斋”,重现清末民初的私塾场景与先生的居所,展现了沙湾何氏重视教育的传统。
  何氏后人在文化、科学、军事等领域也人才辈出,除何香凝、何厚铧外,还有如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之一何子渊,近代早期改良派政论家何启,中科院学部委员、著名化学家何炳林等。
“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院士  何氏名人之一:何炳林
  1918年8月生,广东番禺沙湾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美国留学,1952年获得印第安那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历任南大高分子化学教研室主任,化学系主任,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分子化学科技人才,并在功能高分子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一生致力于高分子化学学科建设和离子交换树脂研制工作,于1958年主持建立了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教研室。在南开大学任教的最初短短两年多里,他几经艰辛,成功地合成了当时世界上已有的全部离子交换树脂品种,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和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做出了重大贡献。1989年,何炳林获得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学技术事业”荣誉奖。
  何炳林是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因发明了大孔离子交换树脂,被誉为“离子交换树脂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