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科技动态
Technology News
宁波材料所薛立新在环境材料论坛报告膜的制备与改性
《宁波日报》记者 周亚琼 / 时间:2014-11-26 10:48:08
  据中国宁波网2014年11月25日讯 11月14日,2014年中国(宁波)新材料与产业化国际论坛环境材料研究分论坛在位于北仑春晓的中科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举办,这也是该站自今年3月底正式投入运行以来,首次举办国际性的学术论坛。
  科研成果不再只是看着“高大上”,而是很“接地气”,这是记者听取了多位来自我国内地和香港、台湾地区的专家所作的学术报告后最直观的感受。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永官更是在致辞中直言,希望研究人员能够借论坛契机,多向与会的企业界代表“吆喝”,双方之间形成知识的共享,建立技术转移的通道。
  技术成果“接地气”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的雾霾现象时有发生引发广泛关注。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是导致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而燃煤电厂锅炉烟气排放的氮氧化物则是PM2.5的主要前体物之一。
  中科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副站长陈进生研究员作了主题为《电站烟气脱硝催化剂再生技术研究》的学术报告。以他为带头人组建的大气污染治理研究团队于2011年12月份入选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第二层次)。
  目前在发达国家,烟气脱硝SCR催化剂的再生技术应用已经较为普遍,而在国内,中科院城环所较早关注这一技术问题。2011年以来,陈进生团队重点研究了SCR催化剂的失活机理与原因分析,研制了高效的催化剂再生复合配方与活性修补配方,并成功开发了具备工业化应用的失活脱硝再生装置。一般情况下,SCR催化剂第一次失活后通过再生工艺处理,其活性可恢复至90%左右,而成本仅仅是采购新催化剂的1/4左右,部分催化剂甚至具备二次再生的可能性。
  无独有偶,景德镇陶瓷学院原校长周健儿教授学术报告的题目是《高温含微尘废气(PM10、PM2.5)治理新技术》。实施该技术可同时满足高温含细微尘(2.5~10μm(微米))废气高标准环保排放与高温下直接处理与利用的要求,同时该项目还获得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项目已经基本具备产业化条件,若技术在全国推广,每年可节约5亿吨标煤。”周教授说。
  此外,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的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薛立新研究员作了题为“高性能水处理用PVDF(聚偏氟乙烯)分离膜的制备、亲水改性和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所涉及项目解决了目前PVDF膜在应用时存在的强疏水以及油水分离难等问题,研制出了性能更优良的膜产品。
  希望与区域企业多建立联系
  实际上,论坛中,包括中科院城环所多位研究员在内,20余位学术专家围绕大气环境工程材料、水处理环境功能材料、膜技术与环境工程应用、土壤修复材料及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研究及相关应用等领域展开学术交流和探讨。
  记者发现,报告中涉及的相关技术一般已经比较成熟,基本具备产业化应用的条件。对于石化、钢铁、造纸等临港工业以及纺织等产业发达的北仑区域来说,很多项目可以说是“对症下药”。
  来自宁波开发区、北仑区的20余家企业派代表参加了报告会,总数达到50多人,整个会场济济一堂。企业代表还参加了现场举办的专家和企业界代表技术交流会。对接会现场,中科院城环所将所有的“纳滤膜材料制备与产业化”、“微生物燃料电池去除废水中含硫污染物”等10余项与环境治理相关的技术进行了集中展示。
  “这次听到的、看到的技术成果都挺‘接地气’的,很多技术可以直接为特定行业企业所用,现在就看技术成熟程度以及投入成本核算的具体情况了。”北仑海伯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一名研发人员在论坛结束后向记者表示。
  “我们希望能够为本地的企业带来环境材料方面海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学术成果也需要寻找产业化对接的通道。”中科院宁波城环站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一次尝试,以后还将举办类似的项目对接活动,让企业借此对城环站有所了解,为双方后续合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