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建议深入总结中联环在厦门创造的成功经验向各地推广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赵德润 / 时间:2017-02-08 07:04:36

  据人民网福建频道2017年1月22日讯 水污染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后,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十三五规划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重要位置;“绿色”列入五大发展理念。我最近在厦门看到一个个花园式分布污水处理站,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处理后的清水通过林间草地的溪流进入湿地和水系,成为宾馆、社区、学校和企业附近的一道风景。这种既节省土地、资金又美化环境的治理新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污水处理收效差、脏乱臭的印象。
  中外专家高度评价厦门污水处理新模式
  厦门杏林湾流域面积209平方公里,流域内集美新城人口达79万,有商业区、住宅区、工厂、学校、医院、城中村等。“中国环境保护产业骨干企业”中联环公司在这里分布建设了13座处理站,规模为5000~30000吨,每天处理23万吨污水。这种创新模式的核心是区域治理,区域划分以污水重力自流收集为原则,分门别类收集各种污水,有针对性地下药方子,做到污水就近收集、就近处理、就近回用,保障了整个流域良好的生态水环境。农村的污水处理效果也十分明显。集美后溪埭溪桥是个200多人的村落,采用“一座小木屋、一条小溪流、一座小水塘”的模式建设,节省占地和耗电成本的同时,在污水污泥中形成新的生态系统,减少了产泥量,去除了异味,变污泥为肥料。去年厦门市率先通过了全国生态城市考核,专家组对这种创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发改委专家到现场考察,认为厦门污水治理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创新水污染治理的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投资、研发、规划、建设为一体,提供一揽子环境综合解决方案的环保高新技术企业。这家正式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公司,一直得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的支持。去年12月,双方共同成立了全国首个“海绵城市”建设院士工作站。王浩院士说,污水分布处理,是世界发展的新潮流。中联环花园式分布治理新模式优点很多:第一,大规模减少管网投资,把八成的费用减下来了;第二,实现了分类处理。根据不同环境特点采用不同工艺,治理效果好;第三,占地少、选址方便。污水处理厂建在地下,上面可以做绿地、湿地、开餐馆;第四,运行费用低。吨耗电仅为0.41度,传统污水处理厂一般是0.6~0.7度;第五,出水标准高,透明度几乎达到自来水水平。第六,无噪音、无异味。
  不久前,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全球膜业务销售总经理马丁先生一行到厦门集美杏林湾流域考察,高度评价厦门污水处理新模式。马丁先生感慨地说:“我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污水处理站,简直和花园一样。以至于我在厦门路过一个公园,都要想一想这是不是另一个花园式处理站点,这太不可思议了。” 中联环公司花园式分布处理模式在厦门的示范作用是明显的。公司董事长俞义泉讲得好,环境是战略、环保是战术,战术要为战略服务,一切环保行业最终一定是以环境友善、生态友好为目标,为社会、为自然环境做贡献,才能体现出环保企业的价值。马丁先生说,他在美国见过许多环保行业的领头人,但很少见到像俞义泉这样以环境利益为己任,有担当、有抱负的企业家。马丁先生非常赞同中联环的创新理念,他希望搭上顺风车,加强合作、实现双赢。去年9月12日,新加坡的环保科学家应邀来厦门考察,看过新的污水治理模式后和主管副市长说,厦门的水污染治理发展很快,已经超越了他们水平。
  通过比较鉴别选择了分布治理
  厦门原来也和其他城市一样,采用传统的集中处理污水模式。厦门市规划委员会原副主任刘建说,城市污水治理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很多地方污水输送几十公里才能到处理厂,需要投巨资建设管道;往往建成一片,污染一片,生态破坏一片。厦门是个临海缺水城市,雨季水存不住,直接入海了。城市饮用水70%靠外地调入,加上电费,成本很高。新型分布式处理就近收集、就近处理、就近回到环境中,既改善系统生态,又通过自然环境将处理后的水进一步净化,最终无污染地汇入海洋。污水再生处理后满足了不同的需求,包括农业、工业、居民生活、城市杂用、生态补水等。新型处理模式也是低影响的污水处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根据自然生态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污水和再生水的输送,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厦门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先做生态规划,确立生态目标和生态体系,在生态湿地、生态林地里设立污水处理站,建在地下,上面是生态公园。厦门水污染治理既有集中式老办法,又有分布式新思路,通过比较鉴别逐渐认识分布治理的优越性。在城市规划中,原来岛外的大集中式,全部改为新型分布处理,规划建设了56个污水处理厂。
  目前我国多数城市还在还在走传统集中治理老路,这和环保的“排放标准”有关。王浩院士认为,国家环保事业的基石是“达标排放”,但这四个字害了中国的水环境。我国环保事业初创时,学北美、欧洲标准,没考虑国情。欧美一百公里的河道周边仅有三五家工厂,按照他们的标准,每个工厂排一个单位,一百公里河段排放三五个单位的污染物,而河段的承受能力是五个单位,当然这个标准是合适的。中国这三十年高速发展,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冀等地,一百公里的河道就有五六百家工厂,如每家都排放一个单位,就有五六百个单位。沿河企业都“达标排放”,河流水质也会变为差几十倍、上百倍的黑臭水体。这个达标排放的“标”不适合中国国情,亟待提标改造。
  “水十条”明确指出,各地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适当提标,但并没有和河流水质的纳污能力挂钩。应该确定河段的水体功能,比如是养鱼、发电、饮用水水源地、通航等,根据功能定出相应的水质等级,计算出河流的纳污能力,消减量要分配到各个入河排污口,倒推到共用这个排污口的企业。现在许多城市和企业批评不得,经常振振有词:“我们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达标排放了。” 一种高效、节省土地又不增加投资的科学治理方法,目前在全国更多城市并没有形成共识。
  一些城市管理者开始认识,治理黑臭污流,必须从根子上、从标准入手。提标改造包括很多环节,各种生产的厂子,例如小印染、小纺织、小电镀、小化工、小食品、屠宰场等要提标,市政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要提标。传统污水处理厂与中联环再生处理厂出水水质相差10倍以上,可谓天壤之别。传统污水处理厂缺点明显,又黑又臭的污水处理厂建在哪儿,哪儿的老百姓就反对,地价马上掉下来。特别是五花八门的污水,混在一块,很难处理。新旧两种治理方式此消彼长的过程,是粗放、低效治理向精细、高效治理转变过程。
  我国水污染治理任重道远
  我国水资源缺乏和河流污染问题已非常严重。现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对黑臭河流的治理,王浩院士提出12个字: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首先要把岸上的污染源灭掉,把岸上污染流入河里的路径阻断,再加上末端治理,才能收到成效。末端治理虽然不可或缺,但源头减排和过程阻断尤为重要。像滇池、太湖,为什么几百亿花下去了,迟迟治不好,就是就水论水,就水治水,只重视末端处理。治理虽有一定效果,因污染物源源不断流入河里,很快把效果抵消了。
  新的生态治理理念和创新治理模式为中国水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机遇,源头治理依然是重中之重。一是农业源头。农村垃圾,包括城市转移到农村的垃圾造成水的污染。农田施用过量化肥和农药的污染,我国一公顷地施用的化肥是400~1600公斤,而美国平均水平是250公斤;我国农药每公顷施用37~39公斤,只有30%能够有效利用,剩下的都流到土壤水中,成为污染源头。二是工业源头。我国主要排污大户都是不赚钱的,赚钱多、污染少的新型产业需要很快发展起来。例如钢铁业,河北一个省就和全欧洲的生产能力相当。炼出一吨钢卖几千块,只能赚一块五毛钱,一瓶矿泉水的钱。而炼这一吨钢过程中,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国家治理的花费高达500元。这样的产业应该直接提标减排,否则只能倒闭。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同样刻不容缓,这既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必然要面对的挑战,也是发展新能源、新经济难得的机遇。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会对增长带来影响,但其中也蕴含着很大商机,会为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成长提供广阔空间。
  我国南北方水质情况相比,南方污染要重一些,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在高速发展期,积累的问题太多。中央提出新常态后,保持中高速发展,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水环境的突出矛盾开始缓解。太湖流域国土面积占全国0.4%,财政收入占全国22%,污染重有其原因。贫困县主要问题是饥不择食,以为难得有企业落户,引进的大多是有问题的高污染企业。发达地区产业密度大,总的污染程度也大。同样是一个GDP,西方先进国家代价是8个单位的污染,我国则是25个单位。高污染的低端企业,在过去高速发展里贡献较大,现在就是要把钢铁、水泥、玻璃等高污染、高耗能且产能过剩的企业逐步降耗减产。
  关于推广水污染治理新模式的几点建议
  中联环公司在厦门创造的成功经验,已经引起福建、安徽、江西、四川、海南等地的重视。有些城市主管市长带领区县干部到厦门取经,与中联环合作进行城市污水和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再生与循环利用,开展城镇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和农村污水的综合整治。为加大使污染治理力度,让高规格、标准化、可复制的花园式分布治理模式在更大范围推广,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更新环境治理理念和标准规范是当务之急。我国目前执行的建设层面的标准和规范是多年前制定的,已不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设计部门到实施部门在原来的轨道上习惯了,缺乏创新的需求和动力。我国去年把生态文明建设首度写入十三五规划的十个任务目标之一,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更新环境治理理念和规范是当务之急。建议在水十条基础上,重新审视和修订原有的水污染治理标准和规范。
  二、加快环境治理行业主管部门体制机制创新。要进一步提高行业主管部门人员专业水准,加大创新模式话语权。提高环境治理市场化水平,改变一些地方行业主管部门集裁判员、运动员于一身,为保护相关部门利益和主营自来水的销售,排斥再生水的应用,致使创新模式迟迟推广不开。
  三、规范市场竞争,确保程序和结果正义的一致性。要鼓励和规范市场竞争,在招投标中反对暗箱操作,确保程序和结果一样公平正义。要打破行业封闭,铲除腐败温床。国企和民企各有优势,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如能携起手来,以市场为导向,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创新突破。
  四、把杏林湾建设成国家级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在国家发改委专家去年考察基础上,建议深入总结中联环公司在厦门创造的成功经验,把杏林湾建设成国家级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尽快把花园式分布治理的成功模式推广到全国各地。建议先期选择两到三个省市作为试点。
  (本文作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国是咨询》杂志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