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青岛海大北方电驱动膜海水淡化设备将100%国产自主化
《半岛都市报》记者 娄花 / 时间:2015-07-06 08:18:48

  据半岛网2015年7月3日讯 2015年1月份,首家落户蓝色硅谷的海洋高科技公司——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投入运营,揭开了蓝色硅谷内众多高科技企业成果转化的序幕。接下来的近半年时间里,蓝色硅谷将迎来技术成果转化的爆发期,温差能发电项目、海水淡化企业、电驱动膜法海水淡化……一大批以海洋领域为主的科研技术,逐渐转化使用产品并推向市场。7月2日,记者来到蓝色硅谷核心区,探访了解这些高科技技术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前因后果”。
  温差能发电撑起生态圈
  7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的企业孵化中心。“蓝色硅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免费实验室,现在正在装修,年底就可以完成整体入住。”作为目前核心区明星项目之一的“温差能发电”项目领军人、国家海洋一所研究员刘伟民告诉记者,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技术方面的积累,达到推向市场的条件。
  虽然温差能发电在原理上和火力发电一样,但在实际技术应用中两者市场化的难点有着天壤之别。“原理一样,就是说两者都是利用介质的挥发、冷却推动汽轮机的转动,但火力发电是靠烧煤使水沸腾后的水蒸气推动,而温差能发电的介质沸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类使用。”刘伟民说,目前针对我国南海海域的项目设备,他们就选择了氟利昂或者氨作为介质。“南海海面海水的温度大约在26℃到28℃之间,500米深的深海海域海水温度大约在4℃到6℃,这两种物质在海面都可以挥发成气态,进入到海底后又冷凝成液态,通过两种状态之间的动力推动汽轮机的转动产生电。”刘伟民说。
  “我们使用了具有创新性的方式,研究出来的设备热效率利用率目前是国际上最高的。”刘伟民介绍,他们建设一套设备的成本只有美国设备的三分之一。除了成本上面的优势,在研发的过程中刘伟民还在原来发电基础上发展了设备的应用范围。“我们的设备除了可以发电外,还是一个小型的海水淡化处理设备。”刘伟民说,这就更契合海岛或者海上钻井平台上少数人使用。“每100吨海水就可以产生1吨的淡水,这对于海岛或者是钻井平台上已经非常多了,完全够人们维持正常生活,还可以满足适量的蔬菜种植。”刘伟民说,除了可以产生淡水,发电的余热等还能维持一定范围的空调制冷。
  “我们的设备在将来的竞争力会非常大,因为只要建设了我们的设备,基本就能建立一个小的生态圈。”刘伟民介绍,在年底实验室完成建好后,他们将整体搬迁到蓝色硅谷。
  水下机器人要建产业群
  和刘伟民的“科班出身”不同,第一家在蓝色硅谷完成产业转化的公司创始人——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秀芬是名副其实的“科研草根”。但马秀芬却做出了让很多科研机构都瞠目结舌的成绩。2014年8月份,湖南东江湖沉船事故的搜救工作中,罗博飞的“飞鱼”水下机器人在水下100米上下,精准定位了3名失踪者遗体和船体残骸,作为竞争对手的几家国内外企业却无功而返。
  罗博飞目前已经是国内水下机器人领域的霸主权威,但对于马秀芬来说,这并不是终点。“说实话我们在水下机器人这方面很孤单,因为现在所有产业链上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在生产。”马秀芬说,比方说水下密封件,这个设备目前国内还没法生产,只能到国外买或者是自己做,还有水下电缆,也需要自己研发,然后让线缆厂加工,还需要自己派技术人员去指导。
  “我们下一步是打算在蓝色硅谷培养水下机器人的产业链,比方说有专门生产研发外壳的企业、专门做驱动器的、专门做密封水头的等等,围绕水下机器人这个项目共同发力。”马秀芬称,为此,他们投资1900万元建立了自己的中试中心,既用于自己的科研创新,也开放给蓝色硅谷内有想法的科研人员、科研企业。“希望以后能在蓝色硅谷形成我们自己的水下机器人产业群,我们不害怕竞争,中国的水下机器人市场达到200多亿元,这个蛋糕只靠罗博飞是吃不完的,只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群,才能在这块领域站稳脚跟。”
  通上直流电海水变淡水
  在蓝色硅谷“化茧成蝶”的科研技术不仅止于海洋温差能发电和水下机器人制造。由青岛海大北方节能环保有限公司提出的“电驱动膜海水淡化设备”同样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们的预期目标是能耗较同规模反渗透设备降低15%以上。”公司总经理刘瑞聪介绍,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边远地区苦咸水淡化、特种工业废水处理、中水回用等都是这项技术在未来的主要“客户”。“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内关于中小型海水淡化电膜技术还属于空白阶段,未来我们公司可以实现100%的国产自主化。”刘瑞聪说,这项技术主要以直流电为能源,可以直接与太阳能、风能等以直流电输出的新能源直接无缝衔接,淡水补给和电力供应相互结合应用,可以起到“1+1远大于2”的作用,尤其是在海岛、渔船领域的应用将出现一个空前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记者了解到,目前整个技术转化过程非常顺利,今年6月份青岛海大北方已经开始了电驱动膜的优选、测试及针对不同水质的膜堆构型设计。今年年底,他们将设计并建设生产线。“预计我们的市场推广时间是在明年年初,届时还将进行设备定型、技术鉴定,整理相关专利成果等方面的工作。”刘瑞聪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