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十二五”浙江全省将推广淡化海水进入城市供水管道
《浙江日报》记者 王益敏 郑全庆 / 时间:2012-03-20 16:34:46
  据浙江日报网2012年3月20日讯 浙江缺水,舟山、宁波等地的海岛尤为缺水。千百年来,海岛居民守望着无边的海水,却无法摆脱干旱缺水的阴影。整个舟山群岛,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不到全国人均拥有量的1/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水淡化正逐步变成现实。淡化过的海水不但可以当作工业用水,还可以作为人们的饮用水。“十二五”期间,此项技术将在全浙江推广,淡化过的海水会进入城市供水管道。也许过不了多久,沿海居民饮用的淡水中,就将有很大部分来自大海。
  下雨月余,水库仍“渴”
  近一个月来,全省各地阴雨绵绵。然而,就在很多地区的人们感叹“不知晴为何物”的时候,舟山市嵊泗县的水库却依然“喊渴”。
  根据嵊泗县水利部门统计,嵊泗县本岛泗礁岛的水库库容量在70万立方米左右,而目前的实际蓄水量却只有20至30万立方米。
  “嵊泗县境内岛屿分散,雨水径流量小,降下来的雨水大部分直接流入了大海,导致水库很难攒下水。”嵊泗县自来水公司办公室主任魏定星说,由于嵊泗县缺乏建造大中型水库的条件,全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97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11。正常年份即缺水102.1万立方米,缺水率达30%,属资源型缺水严重的海岛县。整个舟山群岛,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是613立方米,只有全省和全国人均拥有量的25.4%和23.6%。
  魏定星是金华人,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到嵊泗,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我住在妻子老家嵊山岛(嵊泗县的一个岛),家里地势较高,自来水管十来天才来一次水,每次最多持续1个多小时。”尽管还不算干旱,井水里还有水,可是去挑水常常得等到半夜,“水井出水慢,挑水的人又多,大家只好排队。挑满一缸水,往往要搭上整个晚上。”
  到了干旱期,水价更是贵如油。
  去年春夏之际,因为连日无雨,舟山遭遇严重“水荒”。普陀区白沙岛和其他海岛一样,只好组织渔船到十几里外的普陀东港买水,一吨水的价格高达25元,是大陆生活用水价格的十倍!
  高价买水,海岛人其实已经习以为常。“十几年以前,每到冬春枯水期,我们都要从大陆船运淡水过来。”嵊山渔民张平告诉记者,“一桶水两百斤,要卖几十块钱。碰上大风天气,渔船不能出海,你就是出再高的价,也买不到水!”
  为了能喝上水,海岛居民想尽了办法。在定海区摘箬山岛居民陈方德的家,房后摆了三个直径一米多的大水缸,房屋左侧是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水池,每逢下雨,房顶和地面的雨水顺着小水沟流到水池里。旁边的山脚下,还有一个斜口水井,这是他一个人花了两年时间慢慢凿出来的。
  缺水,也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在定海区马岙镇以东,耸立着一个白色的油罐,那里就是中海石油舟山石化有限公司。根据最初设计,这家2008年建成投产的企业,每天需要9720吨淡水,而马岙镇一天的全部用水量仅有6500吨。公司生产管理部主管何顺德介绍,尽管公司采取了很多节水措施,把淡水需求量降到每天5000吨左右,可是去年干旱时,工厂的供水量一度降低到三千多吨的危险状态。好在通过调用大陆引水,工厂才保持运转。
  舟山白沙岛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去年5至10月,先后接待了6.5万名上岛游客。原本紧缺的水资源,就变得更加紧张,渔民不得不用渔船去买水。
  盐分分离,海水变“甜”
  如何让海岛不再干渴?人们很早就把目光投向了身边的大海。
  1997年10月,全国第一个海水淡化项目嵊山岛建成运行。这个由杭州水处理中心负责研制的工程,由浙江省科技委员会投资750万元建设,采用反渗透技术,日产淡水500吨。嵊山人民实现了祖祖辈辈们的愿望,率先喝上了甘甜的海水。
  2007年初,嵊山岛海水淡化工程的产能扩大至1000吨,从此,渔民们终于告别历史,基本不再“靠天吃水”。“去年,嵊山镇共淡化海水10万吨左右,占全年总供水的30%左右,大大缓解了岛上的供水问题。”嵊山镇自来水厂厂长周金苗说。
  与此同时,从2000年3月起至2007年2月,嵊泗县的其他海水淡化工程陆续上马。目前,泗礁岛、洋山镇已分别完成了6600吨/日、2000吨/日规模的海水淡化厂,全县日产淡水能力达到9600吨,受益人口4.8万人,解决了全县60%的生活、生产用水。
  走进泗礁岛海水淡化厂,耳边传来隆隆的机器轰鸣声,4套海水淡化设备正日夜不停地运转着。在这里,略带浑浊的海水,先经过3道过滤装置,再进行高压分离,然后流入管道变成淡水。
  记者拧开出水管道,尝了一口“新鲜出炉”的“海水”,不仅没有一点苦涩的味道,更闻不到一丝“海腥味”。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达到商业规模的两大海水淡化技术是蒸馏法和反渗透法。蒸馏法是海水沸腾后将其蒸发冷却,反渗透技术则是通过膜技术把海水中的盐分分离出来。在嵊泗县,淡化海水运用的是反渗透技术。
  2010年,嵊泗已成为中国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到2020年,嵊泗海水淡化规模将达2.8万吨/日,形成年新增淡水900万吨的能力,占嵊泗淡水需求量的75%。
  白沙岛曾尝试从东港引水,可是海水太深,管道难以铺设。经历了去年的干旱,当地痛下决心,投资496万元建设海水淡化厂,可日产水300吨,今年八九月份就可以建成使用。
  在普陀区六横岛,日产量10万吨的海水淡化工程,目前一期已经完成,日产量达两万吨,二期3万吨项目正在建设。
  成本偏高,推广路长
  杭州水处理中心是国内从事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技术研究开发最早、技术力量最强的单位之一。上世纪90年代,它在国内率先开展海水淡化研究,目前在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废水回用等领域承担各种水处理工程数百项,经营规模居行业榜首。
  杨波是杭州水处理中心的副总工程师,多年来,她参与了舟山嵊山、六横等多个海水淡化项目的建设,“2005年以前,还只是零星建设,近年来发展很迅速,规模也越来越大。”
  现在,全国淡化海水日产量已经达到60多万吨。“近年来,不断有省内其他沿海城市的同行打来电话,咨询处理海水淡化的相关技术问题。”魏定星和他的同事们也明显感觉到海水淡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不过他也有自己的烦恼。
  高昂的成本成为一大困扰。在嵊泗的几个海水淡化基地,海水淡化的投资和运行成本一般在900万元/千吨左右,直接运行成本约4.72元/吨(不包括折旧、财务成本等),算上折旧、财务等生产成本约5.95元/吨。但是嵊泗县平均供水价格只有4元/吨价格倒挂,意味着亏本。从2003年大规模建设海水淡化工程以来,政府每年要补助200至300万元。
  业内人士称,嵊泗的生产成本在全国同行中是比较低的,有些地方高达8元/吨,亏损就更加巨大。
  成本为什么这么高?杨波介绍,海水淡化过程,需要大电量,这是高成本的主要原因。尽管海水淡化工程目前投资较高,但是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设备成本将会降低。
  记者在嵊泗了解到,当地海水淡化以前基本都是“以销定产”,也就是需要多少淡水,就生产多少。魏定星介绍,“今后,我们将选择在电费相对便宜的时候生产。还要建造一个小型蓄水水库,适时对生产出来的淡水进行短期保存,这样就能降低成本了。”
  据了解,“蓄水池”明年就将建成。“一旦这种方式能实行,那么,推广海水淡化就会容易一些。”魏定星说。
  饮用淡化海水,是否安全?据专家介绍,海水淡化之后水质偏软,再加上分时段供水,因此水管见空,容易加速水管氧化,出水偶尔会有发黄现象。当地目前正在采用进行技术处理,同时还将把水管更换成PVC(聚氯乙烯)管。
  杨波介绍,淡化海水目前已经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只是在海水淡化过程中会失去部分矿物质,因此需要进行“后矿化”处理,添加钙离子和碱度,“这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难题。”
  全国的海水淡化工程步伐也在加快。有关部门要求,到2015年,我国淡化海水日产量要达到220至260万吨。曹妃甸海水淡化工程现在日产淡水5万吨,中、远期将分别达到100万吨/日、300万吨/日。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海水淡化技术只局限在海洋示范区以及海岛开发项目。“十二五”期间,此项技术将在全浙江推广,淡化过的海水会进入城市的供水管道。“在浙江,舟山的海水淡化工程最多,秦山、三门核电站也在计划建设淡化海水设备。”杨波表示,台州、温州等缺水地区正在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未来,越来越多的淡化海水将进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