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解决水资源匮乏的同时新加坡也打开水务产业价值闸门
《环球企业家》记者 程亚婷 / 时间:2010-04-29 08:32:38
  据环球企业家网2010年4月28日讯 “水资源将比石油更早枯竭”绝非耸言危听,在全球经济高速运行数十年后,水早已经成为困扰全球多个国家的发展难题,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亚洲国家新加坡便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个国家之一。然而与其他水资源匮乏的国家相比,这个面积仅有700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却率先找到了突破困局的途径―二十年前尚缺乏水源地的新加坡,如今已有三分之二的国土成为了可以收集淡水的水源地,而在过去仅仅依赖从邻国买水和靠天下雨的两个途径之外,循环处理废水和淡化海水等得益于新技术的解决方案正在把新加坡变为一个逐步实现水供给自足的国家。
  在新加坡,水是个悖论的存在。这个地处亚热带的国家虽然拥有充沛的降雨量,但是存储雨水的水库面积有限。长期以来,除了降水,新加坡依赖于从邻国马来西亚进口水源。靠天、靠邻国的水源供应方式,使得新加坡的水脉成为了国家最脆弱的神经―二战期间,日军进攻新加坡之前,先炸毁了从马来西亚输水至新加坡的水管,切断了驻守新加坡的英军的水源供应,这直接导致英军在两周内向日军举起了白旗。
  不仅受制于“人”,新加坡的水源还极大地受困于“天”。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曾经遭遇洪灾、河水污染和大旱。六十年代的大旱,新加坡的人均每日水量仅够维生所需。在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工作了26年的供水署署长陈玉仁,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市民们拎着水桶、脸盆走到大街上的公共水龙头处排队接水。直接损失高达1千万新币的1978年大洪灾,致使上万名居民被疏散。缺水的窘境迫使新加坡政府长期实施供水配给政策,按照人头定量供水。即便是到了上世纪末期,新加坡政府还在进行象征性的水配给演习,即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随机关闭3万个家庭的用水,以提高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这一切都使得新加坡从立国开始便将水的问题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除了传统上的进口水源外,新加坡首先是花费了数年时间将整个国家的水源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活动,除了在居民住宅区修建大规模的污水排放管道外,就连沿街的小商贩也全部被集中在了排污设施完善的市场中。
  与此同时,新加坡立即着手研究废水再生的可能性,早在1970年代,新加坡便开始在这一领域投入技术和人力。而随着膜技术在十年前的创新性突破,新加坡的污水再生产业很快便开始兴起。如今,新加坡100%的用户废水都要排入废水管网,输送到水供回收厂。经过二级处理后,由两个阶段的先进隔膜及紫外线技术处理,成为新生水。同原有的储水观念不同,新生水系统是可以实时循环、根据需求制定产量的生产洁净水。这就使得新加坡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用水的再循环,“也就是用多少水,我们就能回收多少水。”陈玉仁对记者说。
  最早投入商业运转的是位于勿洛的新生水厂。2000年5月这家工厂投产运转,每天生产1万立方米的新生水。经过长达两年3万次以上的严密监测和科学检验,证明新生水的水质不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环境保护局规定的水质标准,而且要好于当前普通家庭使用的市政自来水。不过为了避免人们对新生水产生的抵触心理,这种新生水多数用于供应工业生产,只有5%左右的新生水流入了生活用水的水源收集地。“我们工厂里已经用了几年的新生水,效果非常好。”芯片代工企业Global Foundries在新加坡的市场负责人Tiffany表示,目前,这家工厂拥有其全球三分之一的产能。
  除了回收利用废水外,通过淡化海水来增加和扩大淡水供应也成为了新加坡的另一重要水源。2005年底,耗资2亿新元的大士海水淡化厂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厂采用反渗透法技术对海水进行淡化,每天可生产13.6万立方米自来水,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隔膜技术海水淡化厂之一。
  不过相比淡化海水,新生水的成本约为淡化海水的四分之一。而目前,来自新生水和淡化海水的供水占到了新加坡整体供水的40%。不过在新加坡公用事业局供水署署长陈玉仁的计划中,未来新加坡应该能有一半的水资源供应来自于新生水。
  当然,在新加坡长长的“找水”链条中,从来不缺乏商业机构的参与。无论是在海水淡化还是新生水厂的建造运营,新加坡公用事业局供水署都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并同负责建厂的企业签订长期使用合同。其中,新加坡公用事业局与大士海水淡化厂的拥有者凯发集团签订了一项长达20年的合作协议,负责工厂的投资、设计、兴建和营运。在新生水的生产上同样如此,新加坡目前建成五座新生水厂,其中有两家是通过招标的方式交由企业运营。
  广开水源之外,在水生产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新加坡公用事业局都务求最大化的节流。首先,严查在自来水输送各个环节的水管“跑冒滴漏”现象、水表损坏或被他人通过非法连接的偷水现象。这使新加坡的全国水量流失率,即水厂生产水量与出售到市场上的水量差异控制在最低限度,仅为5%,成为全球失水量最低的国家。
  其次,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用户的用水需求。自1997年以来,新加坡连续4年逐次调高水价。至2000年7月以后,家庭用水量每月在40立方米以内的,单价定为1.17新元,每月用水量超过40立方米的家庭用户,收费单价提高到1.4新元。同时,为提高节省用水意识,政府开始征收耗水税,税率也随耗水量的上升而调高。如今,这些阶梯水价的政策明显地降低了家庭用户的平均用水量,这一数字已从1994年的176公升下降至2009年的155公升。
  伴随着新加坡解决自身水源匮乏的问题的历程,新加坡的水务产业也呈现出勃兴之势。从2006年开始,新加坡政府在水务的研究与发展方面掷下330万新币,把水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3年的0.3%提至0.6%。本土企业如凯发、盛康、胜科公司等均已成长为业界知名的国际水务公司,并开始向国际市场拓展。
  外来者也竞相逐鹿新加坡的水务市场。通用电气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投资8000万美元在校内建立一个世界级的水处理研发中心,专门研究包括水处理以及系统整合、基础化学制剂、膜应用和离子交换等水务技术。西门子则提供了大量的膜给新生水厂和淡化海水工厂。几乎所有和水相关的国际企业都在新加坡设立机构。
  这正是新加坡所希望看到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水技术在这里研发、应用,而后再推广至全球。“我们要将新加坡打造成全球水务枢纽。”陈玉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