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河北曹妃甸与天津竞合“海水淡化”入京
《21世纪经济报道》 / 时间:2009-05-25 08:52:28
  据搜狐新闻网2009年5月25日讯 5月21日,曹妃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薛渤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曹妃甸正在酝酿建设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海水淡化后可向北京输水,解决北京市的缺水问题。
  据薛渤介绍,两年前曹妃甸就曾与北京磋商过海水淡化进京意向。两年后,首钢曹妃甸京唐钢厂开始试投产,这是曹妃甸海水淡化技术启动的前提。
  而本月初,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曾向媒体指出,根据新的总体规划,原定于2010年完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调整为2014年完工,长江水进北京的时间推迟五年。
  成本可控
  薛渤是在曹妃甸生态城新闻发布会上向记者透露这一消息的,薛同时还表示,曹妃甸初步准备上马4亿吨左右的海水淡化工程,除了向北京供水外,还给曹妃甸生态城供水。曹妃甸新区管委会将在近期赴京与北京市发改委磋商。
  “一说到海水淡化,大家都联想到价格高。”薛渤对本报记者说,曹妃甸海水淡化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可以将成本降低。
  首先,华润电力在曹妃甸建有两座30万千瓦的热电厂,这些热电机组采取海水直接冷却的方法,而使用后的海水温度会提高。届时,高浓度的盐水被直接送到盐厂制盐,而提取的蒸馏水就可以进入海水淡化程序。
  此外,首钢曹妃甸钢厂于近日进入试投产,其1600万吨的产能每年将产生约900万吨废气。按照曹妃甸循环经济的设计,这些废气会进入发电厂,直接用来发电。
  采取了钢厂废气发电的电厂,每度电成本可以从0.36元降低到0.15元,使用这些低价电进行海水淡化,可以使每吨海水淡化成本控制在3.6元。
  薛渤对记者说,从曹妃甸到北京东四环直线距离约220公里,高度落差45米,沿途设两级泵站进行加压提升即可输水。
  “以每吨水输送到北京的成本为1元计算,到北京后海水淡化水的成本也不到5元/吨。”薛渤说,据初步测算,南水北调引水入京成本在7-10元/吨左右。届时,由曹妃甸输送到北京的海水淡化水,仍具有价格竞争力。目前,北京市居民用水水价在5元/吨左右。
  据唐山市此前做的海水淡化进京可研报告,曹妃甸海水淡化进京工程整体投资约为170亿元,其中海水淡化工程投资110亿元,输送管网成本为60亿元。
  目前,唐山市和北京市尚未就如何分摊建设成本达成一致意见。不过,根据唐山市此前与北京市的大项目合作方式,很可能由企业来投资海水淡化工程,而北京市和唐山市分摊管网建设成本。
  从唐山市向北京市建设输送海水淡化管网还有另外一个有利条件。曹妃甸30万吨原油码头建成后,中石化将规划建设曹妃甸到天津和北京的输油管道。与此同时,中石油也计划建设曹妃甸到北京的LNG管线,将天然气提供给北京。
  如果输水管道建设能并列入上述输油、输气管道建设,其建设成本有望大幅降低。
  津曹竞合
  实际上,准备向北京输送海水淡化水的不止曹妃甸,天津市有同样计划――向北京输送海水淡化水,以此拉动海水淡化产业链。
  目前,天津市已经建成了年产15万吨的海水淡化厂,在建生产能力6000万吨,预计到2010年时,天津海水淡化年生产能力达到1.5亿吨。
  按照天津市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天津市海水淡化生产能力还将扩大,届时除了满足天津市需求能力之外,富余产能可供应北京。
  天津市环保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包景岭此前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渤海地区未来的海水淡化的产能,每年会将几十亿吨的海水抽上来,将对生态平衡构成影响。因此海水淡化产业必须考虑生态平衡和循环产业链。海水淡化产业,最大的问题是淡化后的浓缩盐水如何排放的问题。
  一家日产10万吨海水淡化水的工厂,每天如果将浓缩后的盐水直接排入海,3天内会使8平方公里的海域盐浓度提高10~20%。连续排放30天,则盐浓度提高20%的沿海海域会扩大到24平方公里。而渤海地区海水盐度超过4%时,将会造成一些物种消失。
  海水淡化后的海盐和浓缩盐水如何处理,是目前天津和曹妃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这么多的盐和高浓度盐水要妥善处理。”薛渤说,曹妃甸曾设想过将过剩的海盐采取填埋等方式来处理,但是盐遇水会融化,填埋将污染地下水或对环境产生污染。
  “4亿吨的海水淡化就会产生700万吨原盐。”薛渤说,如何处理就是一个问题。虽然曹妃甸会紧接着发展下游的盐化工,但是晒盐需要盐场。目前,曹妃甸附近的南堡盐场为160万吨原盐产能的盐场。
  相比曹妃甸,天津市海水淡化晒盐场条件可能更局促。
  此前,天津市曾与曹妃甸协商,希望将海水淡化后的浓缩盐水排到曹妃甸的晒盐场,但是双方未达成一致。
  薛渤表示,天津市和曹妃甸的海水淡化技术和距离北京位置都差不多,因此两地给北京供应海水淡化水都具有可行性,具体供应规模有多大,关键在于两地各自的环境承载能力和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