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膜技术海水化淡可行香港南区水靓拟设厂
香港《文汇报》记者 罗敬文 / 时间:2008-11-19 08:16:35
  据香港文汇报网2008年11月16日讯 政府最新研究确认以“逆渗透”滤膜技术推展的海水化淡可行,将成为东江水供应外的辅助水源,并建议先在个别社区供水。报告分析指南区水质稳定性理想,提出可斥资约25亿元兴建年产量5,000万立方米食水的海水化淡厂,每立方米低至7.9元。政府因应东江水连处理成本会在3年后急增至每立方米约5.6元,与海水化淡的成本渐趋缩窄,将进一步研究落实发展海水化淡的方案。
  政府预期本港人口至2030年会增至840万,食水需求由去年的9.51亿立方米,增至13.15亿立方米。随着气候变化和珠三角对水资源的需求日增,政府遂展开“全面水资源管理研究”,已于2003年委托顾问探讨以海水化淡开拓新水源,报告结论指出,以逆渗透技术进行海水化淡可行,在本港南部引入海水化淡较理想。
  “逆渗透”技术保清纯
  “逆渗透”技术是利用高压把水分子透过滤膜处理,把水分子和盐份分开,经处理的水质清纯。水务署先后已于本港西部屯门和南区鸭洲分别进行为期1年的海水化淡测试,发现西面海水受珠江流域的季节性影响,其盐度及混浊度波幅甚大,须在预处理过程中加入较多促凝剂和调低水压,机器损耗较大。
  报告指出本港南部鸭洲的海水化淡测试理想,海水水质平均,运作较稳定。报告分析南区水质属海洋性,不受淡水排放影响,相反屯门水质却受到珠江水流的变化,若选址于鸭洲兴建化淡厂,预处理过程中加入的促凝剂的份量只3.5微克至5微克,较选址于屯门的促凝剂份量7.5至11微克少1半。
  建厂成本最多约27亿元
  政府顾问以年产量5,000万立方米食水推算,相当于35万人口的用水量,兴建海水化淡厂的成本约为25至27亿元,每立方米生产成本为7.9至8.53元。报告建议政府可先兴建中型海水化淡示范厂,在某一社区提供化淡水,长时间监测海水化淡的可靠性,但与东江水连处理成本仍有差距,须解决成本高昂的问题。
  统筹水资源研究的水务署发言人表示,新加坡及澳洲珀斯的逆渗透海水化淡厂,是以年产量5,000万立方米食水推算,是较典型的规模,但年产量、选址和时间表尚未订案。发言人表示,在屯门及鸭洲的海水盐度变化,以鸭洲水质相对稳定,倘若日后要选址兴建海水化淡厂,水质稳定性是考虑之列。
  耗电量高 研用太阳能节省能源
  政府研究发现化淡水的成本,与东江水仍有差距,化淡过程的电费已占去总体成本的20%。据悉,政府除研究在个别社区供应化淡水外,会探讨从能源方面着手减少电费开支,涉及收集太阳能把海水化淡,甚至在发电厂旁选址,利用电厂排出的热水提高化淡过程的效益,从而节省能源。
  政府因海水化淡的成本高昂,现阶段对海水化淡的使用未有定案。政府已初步评计每立方米化淡水的成本分布,兴建厂房已占52%,其次是电费,约占20%、化学品占10%、更换薄膜占3%。
  “纯水”适用医学电子工程
  除透过在个别社区供水,减少在全港铺设喉管的投资外,政府预期滤膜费用有下调趋势,但短时间内难大减海水化淡的成本。据悉,若落实兴建化淡设施,政府会考虑在海边铺设光伏板,有太阳时便进行化淡,再把化淡水储起来,或在电厂毗邻选址,利用电厂排放的热水,提高化淡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经过逆渗透过滤的海水堪称“纯水”,政府认为适合用于医学和电子工程的用途,但未有订案。据悉,政府因应未来20年东江水供应仍然充足,而当前的化淡术所涉的建设成本高昂、耗电量又高,并可能会对海洋生态造成负面影响,水务署会留意可提高海水化淡可行性的技术发展,现阶段尚未有明确的定案。
  专家:就地取材省基建开支降低成本
  政府确认以海水化淡的可行性,并建议在个别社区试行。有水质专家表示,社会普遍未有对海水化淡后的水质存疑,只是东江水和化淡水的价格仍有差距,但随着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食水资源紧张,两者价格会进一步拉近,并指政府若落实在个别社区化淡和供水,将可减少基建投资和运作上开支。
  食水资源紧张 化淡法可取
  政府最新的顾问报告表示,政府可建造中型海水化淡示范厂,在个别社区提供化淡水,以取得居民意见。水质事务谘询委员会主席何建宗接受本报访问时认为做法可取。他解释,政府已证明海水化淡可行,当前在乎居民的接受程度,政府可在测试的地区,即南区鸭洲率先兴建示范厂,供应区内居民用水。
  因应本港曾推出海水化淡,何建宗料市民的抗拒感不大。他称,本港于1975年建成乐安排海水化淡厂,以传统蒸馏法把海水化淡,只因运作成本高昂而停止使用,并非对水质有怀疑。他认为可先建年产量约2,000万立方米化淡厂,相当于15万人口的用水量,并指“逆渗透”处理厂占地少,可垂直发展。
  对海洋生态影响有限
  东江水来价和处理成本每立方米现为4.5元,3年后增至约5.6元,与化淡水约7.9至8.53元,有一定差距。何建宗表示,珠三角发展迅速,食水资源愈趋紧张,来水价会趋升,料两者差价会缩窄。他称,若在个别社区取水和化淡,将减省不必要的管道铺设,并省却远距离泵水所需电力,使生产化淡水的成本更低。
  此外,世界自然基金会高档海洋环境保护主任朱炳盛表示,海水化淡不会对海洋生态带来太大影响,经滤膜剔出的盐份,在大海的冲刷下很快便会很快被稀释。何建宗补充,海水化淡对环境影响有限,除盐份的问题外,还涉及取水口会否干扰的海洋生物,但若选址并非设于珊瑚区,相对影响较细。
  年耗10亿立方米 当局谂计节流多管齐下
  本港每年食水耗用量高近10亿立方米,来自广东省的东江水已占达80%。随着珠江三角洲用水需求急速增长,本地人口趋升引致需求上升,政府现正展开「全面水资源管理工程策略可行性研究」,透过开拓新水源、污水再用、保护水资源,以及提倡节约用水,以减少对珍贵水资源的压力。
  珠三角经济急速发展,食水资源愈趋紧张。为解决可见的食水危机,政府遂着手「开源节流」,本港于2007年的总食水需求高达9.51亿立方米,其中水管渗漏已高达23%,水务署现正分阶段更换长达7,700公里的水管网络,减少长期渗漏,并探讨制定「用水效益标签计划」的可行性,以鼓励使用节约用水的设备。
  除研究海水化淡外,政府曾评估扩大郊野公园内的集水区,以新增7,500万立方米食水计算,每立方米新增水源要至9.1元,更破坏生态,成本效益较低。此外,政府又在昂坪和石湖墟试行再造水,把污水处理后用于灌溉和冲厕,并逐步扩大海水冲厕的系统至薄扶林、元朗和天水围,取替淡水冲厕。
  屡遇降雨不足 提炼海水纾困话你知
  本港1963年经历严重的水荒后,政府随即研究把海水提炼成饮用水,并于1973年斥资4.6亿元,筹建当时全球最大规模的蒸馏海水化淡厂,每立方米生产成本约为1元。不过,因燃油价格高涨,成本增加8倍至每立方米9元,政府于1982年宣布关闭海水化淡厂,厂房于1992年以爆破方式拆卸。
  因旱灾触发的每4天供水4小时的惨痛教训后,港府随即兴建船湾淡水湖和万宜水库等大型水塘,1970年在青山道大榄涌水塘附近兴建首座海水化淡试验厂。至1973年,筹建占地15英亩的青山乐安排海水化淡厂,第一组锅炉于1975年10月投产,每天以蒸馏方式,生产667万加仑淡水(相当于150万立方米)。
  本港踏入1977年,再因降雨量不足,政府同年9月扩充化淡厂规模,每日产量增至6千万加仑(相当于1,300万立方米)。1978年6月,因水塘存量达半数,天文台预测雨量充足,化淡厂暂时关闭。惜1981年再现水荒,但化淡成本与1974年初比较增加8倍,社会认为应要求广东省增加供水,遂停用和拆卸海水化淡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