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青岛海水里“淘金”海水产业化指日可待
《大众日报》记者 刘国良 / 时间:2006-11-09 13:37:55
  据大众网2006年11月9日讯 “这水味道不错,口感不亚于纯净水。”10月30日上午,在青岛召开的海水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来自中石化的工程师董振峰品尝着“海泉水”啧啧称赞,“真没想到海水淡化后这么好喝”。
  这种瓶装的“海泉水”是由青岛黄岛发电厂采用自主研发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设备生产的,在会上一亮相,就引起了全国各地代表的关注。来自舟山发改委的贺志刚处长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次喝“海水”,他说,“海泉水”不但好喝,价格也不贵,零售每瓶才不到一元钱,应该很有市场。
  黄岛发电厂李济英厂长告诉记者,“海泉水”面市后,经国家环保、卫生、质检部门的严格检测,各项指标都超过了纯净水的要求,被青岛海洋节等国际性展会列为指定产品。现在,他们又在筹建日产一万吨的海水淡化生产线,争取实现全厂生产、生活全部采用淡化海水,这样下来,一年节省下来的水费就有600多万元。
  据青岛市发改委环资处处长李振军介绍,为加快全市海水利用步伐,今年初青岛市出台了全国第一个《海水淡化发展产业规划》。到2010年,青岛的海水直接利用量每天达500万立方米,海水淡化规模每天20万立方米,占全市用水总量的三分之一。
  “多点开花”用海水
  据了解,作为我国北方沿海严重缺水城市之一,青岛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十分之一,淡水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青岛大力开展海水利用,相继建成了全国第一家工业用海水厂及海水冲厕、海水源热泵等一批国家海水利用示范工程。随着一系列国家级重点创新项目的实施,青岛的海水已经开始“生金淌银”了。
  在奥帆中心的媒体中心,工程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的海水源热泵空调每年至少节省电费600多万元。
  在青岛,海水不但能制冷供热,而且在诸多领域迅速推进,具有了产业化雏形。早在1997年青岛就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全国第一家工业用海水厂,取水能力28万立方米/日,包括海上引水工程、电解制氯工程、管廊工程和泵房主体工程等,被国家列为海水利用示范工程。
  被列为科技部“十五”重大攻关项目的青岛大生活用海水示范工程,已完成海水取水、后处理、防腐、防生物附着等技术的研究工作,目前正在实施示范住宅小区建设。
  目前青岛全市已有三十多家企业利用海水制冷。海水除了作为冷却水外,还用作电厂脱硫、溶剂、还原剂、除尘、冲渣、冲洗、水产品加工、船舶压载以及冲厕等方面。据统计,全市海水直接利用量从1990年的60多万立方米/日,上升到目前的240多万立方米/日(折合淡水12万立方米/日)。
  产业化指日可待
  据青岛市发改委主任刘明君透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青岛海水利用技术日趋成熟,已经具备了大规模产业化的必要条件。未来几年,青岛立足已有海水利用产业基础,力争在全国率先形成海水利用产业集群使青岛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海水利用示范城市。
  而青岛海洋与渔业局的专家认为,青岛地处黄海之滨,海域无冰冻现象,海水清澈透明,水质优良,具有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优越条件。另外,化工、机电、海洋等产业发达,有涉及海水综合利用的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机构20多家,具备发展海水淡化的产业基础和科技支撑条件。
  根据《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青岛市将从胶南琊台到即墨田横岛,沿300公里的滨海大道,建设七大海水产业基地,形成工业海水、生活海水、淡化海水三大产业集群。到2010年,海水直接利用量达50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规模20万立方米/日,海水利用及其相关产业产值500亿元。在海水预处理、防腐蚀及防生物附着、新型膜技术、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新型热源利用技术等领域,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利用技术。
  “在海水直接利用上,将重点完善和新建一批以海水直接冷却为主的工业用海水示范工程。结合青岛新建滨海生活小区,建设海水冲厕示范小区,为新建滨海居民区大生活用海水提供示范。结合青岛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建成国家海水脱硫示范工程。此外,海水淡化、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海水利用关键装备制造等产业也会全面铺开,由点到面,在各个层次展开。”
  刘明君表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有力的技术和政策支撑,他建议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海水利用产业发展模式和经验,加强宏观调控与协调规划,在《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青岛市海水利用产业发展规划,并纳入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优先培育发展一批具有产业示范作用的新型海水利用企业,尽快形成青岛海水利用产业集群,带动海水利用产业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