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舟山海水淡化陷连年亏损窘境拓展产业链或可迈出泥潭
中国新闻网记者 王译萱 / 时间:2013-09-12 08:54:47
  据中新网舟山2013年9月11日讯 浙江省舟山市是海岛城市,与大陆分隔,“靠天喝水”一直是海岛居民的一大困扰。自1997年第一家海水淡化企业成立至今,该市相继建立了一批海水淡化项目,缓解当地的用水紧张情况。
  然而,海水淡化企业却面临着连年亏损,急需地方财政补贴的尴尬局面。同时,由于海水淡化企业发展单一,仅发展了单一的制水功能,整体产业链短缺。记者也了解到,政府除投入一次性补贴外,对企业审批、用地、电价、税收、融资等环节并未给予足够的优惠。
  在积极推动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中,海水淡化发展依然前路漫漫。日前,舟山市相关部门提出“一城五岛”的发展规划,希望能破解海岛淡水供应之难。
  岛民曾20元每担买水
  缺水海岛难离海水淡化
  据悉,舟山是海岛城市,与大陆分隔,且岛屿分散,径流短促,水资源时空地域分布不均。目前,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700立方米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该省平均的四分之一,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地区。
  回忆起舟山海岛的用水难,家住嵊泗县的渔民张海(化名)不禁向记者感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对喝水全看老天眼色的海岛居民而言,水库蓄水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水源。但是一旦遇上干旱季节,水库蓄水不足,居民们喝水就难了。
  张海回忆称,随着时间推移,万吨的淡水从上海十六铺码头被运送到了嵊泗海岛,解决了居民们的燃眉之急。
  张海清晰的记得,当时买一担水的价格为20元,对当时的居民而言,价格不菲。
  直到1997年10月,舟山嵊泗县嵊山镇日产5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工厂建成投产,终于改变了海岛人只能“靠天喝水”的尴尬局面。
  舟山人对海水淡化项目的探索并未止步,陆续又在枸杞、六横等岛屿建立起了近十几家海水淡化企业。据悉,目前为止,该市海水淡化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5.35万吨/日。
  据悉,除海水淡化工程外,该市拥有的水源工程主要包括了水库蓄水、大陆引水工程和地下水源工程等类型。其中,2003年8月建成的舟山大陆引水一期工程年均引水能力为2160万立方米,目前在建的二期工程年均引水能力为6633万立方米。
  然而,随着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全面启动、海洋经济大发展、临港工业迅速崛起,淡水需求量将大幅增长。一旦从宁波引入舟山的淡水资源无法及时供给时,舟山淡水供应将依然非常紧张。
  据估算,到2015年,该市淡水年缺口在4000万立方米左右,尤其是部分工业、物流大岛和偏远小岛光靠岛上的水库供水根本无法满足生活和生产用水的快速增长。
  因此,向海洋要淡水,也成为了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战略性选择。
  政府年年补企业亏损窟窿
  海水淡化发展存瓶颈
  海水淡化是战略需要,但制水企业却叫苦连连。
  由于海水淡化项目在该市属于公共项目,承担着向居民、企业生产供应淡水的重任。如何保障居民用水,成为舟山市嵊泗县农林水利局副局长陈亚军的一大困扰。他向记者坦言,近年来,随着该县旅游业的发展,海岛用水量剧增。然而,海水淡化企业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陈亚军解释到,居民用水少部分来自水库蓄水,大部分由海水淡化厂提供淡水,这些海水一天运转近22小时,淡水日生产量达到5000吨。
  “设备运转的越多,就意味着企业亏损的就越多。”陈亚军表示,除去海水淡化设备的折旧费,生产一吨水的综合成本已经降至4~5元左右,而相对于2~3元/吨的自来水制水成本,其价格仍然偏高,海水淡化企业就产生了自然亏损。
  “同时,随着设备的更新换代,对管网进行改造以及各项人工费用,企业每年都处于亏损状态。”陈亚军向记者感叹,仅仅在嵊泗,每年亏损达到近700万元。
  据悉,这个钱窟窿都是由当地财政填上的。
  记者也了解到,除了嵊泗县的几个海水淡化企业外,普陀区六横岛上的企业也是连年亏损。
  不过,舟山市经信委认为,整个舟山市具体亏损金额不够准确,不愿意对外透露。
  针对企业连年亏损状态,陈亚平也向记者表示,目前,扶持海水淡化项目的政策仅是在项目建设阶段,按照节水项目办法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补助办法对海水淡化项目进行一次性补助。
  “在项目审批、用地、用电价格、税收、融资等环节对海水淡化综合利用产业的优惠政策较为缺失。”陈亚平同时也充满了担忧。
  海水淡化的瓶颈不仅仅如此。
  由于企业单一发展,海水淡化整体产业链难以拉长。
  舟山市发改委农经处副处长董平认为,海水淡化产业可定义为新兴的优势产业,因此,就应该培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上游要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密集的优势,发展海水淡化设备制造业,产业下游要加强对浓缩海水的开发利用。”
  “目前,海水淡化工程基本停留在单一的制水功能,运转基本靠补贴,对地方经济和就业拉动非常有限。”董平很是遗憾。
  董平认为,海水淡化项目的发展,势必要建设海水淡化制造业,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难题。例如设备制造,最缺的还是产业技术及管理人才,现有人员难以适应新设备的操作、管理及维护。
  最后,董平表示,浓缩海水综合利用正处于试验阶段,浓缩海水长期直接排放大海,既不符合循环利用的理念,还有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海水淡化产业链亟待突破。
  “一城五岛”规划海水淡化
  专家支招拓产业链
  为了缓解海水淡化瓶颈,舟山市围绕着“一城五岛”,对海水淡化进行了规划。
  所谓的“一城”就是把舟山建设成为海水淡化示范城市,结合城市规划、发展重点和重点用水工业、小区建设的发展,大力发展大中型规模的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工程,发展海洋化工产业,以及发展海水利用装备(产品)制造业,培育海水利用产业链。
  所谓的“五岛”分别为:普陀区六横岛、嵊泗县泗礁岛、定海区摘箬岛、普陀区东极岛以及岱山县岱山本岛。
  “对于不同的岛屿,我们会以其自身的优势进行定位,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水淡化示范岛。”董平举例表示,就如普陀区的六横岛而言,就将定位为海水淡化综合示范岛。
  据介绍,普陀区六横岛是舟山第三大岛,是该市重点发展区域,已形成了以船舶制造、临港化工、港口物流、海洋休闲旅游为主导的临港产业格局,但淡水资源比较缺乏。
  因此,舟山普陀区六横岛将规模化发展海水淡化企业。目前,已建成2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规划建设8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在2020年前实现12万吨/日以上的海水淡化规模。海水淡化生产的浓缩海水不仅可以用于晒盐,还能在该岛原有盐场蒸发面积上使盐场产盐量增加1倍。由于浓缩海水直接接入盐场,盐场的生产效率能得到提高。
  据悉,除在普陀区六横岛建立海水淡化综合示范岛外,舟山还将在嵊泗县泗礁岛建立海水淡化市政供水示范岛;定海区摘箬岛建立海水淡化技术研发示范岛;普陀区东极岛建立海水淡化绿色生态示范岛以及岱山县岱山本岛建立海水淡化旅游示范岛。
  最后,董平也向记者坦言,海水综合利用作为一项新兴而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要从“政府引导,培育市场”逐渐向“市场运作,企业化管理”过渡。
  “政府在加快扶持海洋综合利用发展专项资金的同时,也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海水综合利用项目,并给与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税费减免。”董平向记者表示。
  规划是美好的,然而,也有专家对规划的实现存在忧虑。
  浙江省杭州市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副总工程师杨波认为,将海水淡化的产业链拉长固然能够减少政府对地方的补贴,然而,由于海岛地方小,工业基础薄弱,相关配套企业少,很难做好代加工,实现产业链的发展。
  杨波同时认为,关于舟山海水淡化发展的呼声颇高,然而,目前却无电价、税收、补助等相关的政策扶助。而海水淡化作为群岛新区建设的战略性储备物资,不仅要靠政府给与相关的政策扶持,更是需要企业齐心合力,减少耗电程度以减少实际的成本,去解决现实难题。
  记者了解到,2012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两大国家战略在舟山落地。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群岛型新区,舟山海水淡化工程的推进势在必行。
  据悉,在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战略中,国家明确提出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主推五类海洋新兴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洋清洁能源、海洋勘探开发服务。
  同时,将加快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化和综合利用进程,致力建设全国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和产业化基地。
  对于规划,杨波表示:“海水淡化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不断开发的新兴产业,目前,舟山市海水综合利用技术产业才刚起步,在未来,需要积极形成研发、制造、建设于一体的产业链,才能促进海水综合利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