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
借“一带一路”杭水中心海水淡化技术从孤岛走向世界
《舟山日报》记者 曹玲 徐祝君 / 时间:2019-01-14 14:02:02

  据舟山网2018年12月18日讯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本报记者近期用1个月时间下海岛、走渔村、上渔船、进渔家,以“我的岛我的家”为主要选题,从全国全球的视野进行深入挖掘,采写了一组生动反映舟山改革开放40年来深刻变化的通讯。本报从今日起刊发这组报道。
  海水能喝,这在40年前只是梦想,40年后的今天,已美梦成真。
  嵊山百年渔场,曾因严重缺水轰动全国,海岛人漫山遍野找水喝。今天,嵊山人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而来。
  从世世代代守着大海找水喝,到苦涩海水变甘泉。海水淡化,给海岛群众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7年11月6日,我国首座日产500吨淡水的膜法反渗透海水淡化站在嵊泗县嵊山岛建成运行,一举破解海岛水荒。“向大海要淡水”拓宽了我国开发淡水资源的思路,也由此开启我国海水淡化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浙江、广州、山东、辽宁、河北等沿海城市海水淡化项目纷纷涌现。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考察嵊泗海水淡化厂时指出:“解决海岛饮用水问题,要找出路,这不失为一个办法。”
  中国蓝星集团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总工程师杨波介绍,我国膜法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已走出国门,在菲律宾、越南、巴基斯坦、伊朗、委内瑞拉等十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成功实施,为世界人民送去了宝贵的生命之泉。


借“一带一路”杭水中心海水淡化技术从孤岛走向世界

中国蓝星集团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总工程师杨波


  望洋兴叹,守着大海找水喝
  日前,记者来到悬水小岛嵊山,这里的民居依山而建,层叠错落。
  沿着崎岖石径,拾阶而上,家家院院的角落,总能见到废弃的水缸、水桶,有些堆满杂物,有些倒覆闲置,弥漫着安静而怀旧的气息。
  箱子岙龙眼山头8号隔壁人家楼房的楼梯下,青苔斑驳的水泥板后半掩着一口方槽。今年76岁的嵊山镇解放村党支部原书记刘阿华,每次路过这里总会驻足凝视。
  “为吃水,以前的嵊山人苦啊!”刘阿华回忆说,嵊山常年缺水,1988年嵊山连续干旱,岛上水库干枯,水井朝天。
  那年大年三十,为让全家有水喝,他在这口干枯的黄泥井潭下度过整整一夜。
  在3米多深、漆黑一团的井底,他借着手电筒的亮光寻找从石缝中渗出的水滴,用瓢兜着,一滴滴、一瓢瓢地守候。无聊时,他抬头朝着井口看天数星星,侧耳倾听渔家闹春的鞭炮声。困了,他用手拔胡子。整整一夜,刘阿华只等到了3桶水。
  嵊山岛陆地面积4.79平方公里,全岛仅有大玉湾、后头湾、箱子岙等5座小型水库。嵊山人“靠天吃水”,山多坡陡,小雨积不起,大雨都流光。满山找水,嵊山人吃尽苦头。
  嵊山又是全国著名的渔业重镇,1万多岛民,加上冬季来自全国六省一市的10万渔民,仅靠这几座水库,几乎年年闹水荒。
  人们挑着水桶翻山越岭,来回挑一趟要两个多小时;淘米水洗菜、洗脸水洗衣……惜水如油。
  “1988年,一则《嵊山岛一万岛民盼水喝》的消息传遍全国。上海市政府派出‘供水5号’轮送来‘黄浦江水’。”今年70岁的陈兴根告诉记者。
  “要是海水能喝,那该多好啊!”嵊山人渴望着一种神奇力量的出现。
  海水变淡水,海岛从此告别水荒
  走进位于小玉湾的嵊山海水淡化厂,厂房内机声隆隆,一根盆口粗的管道将300多米外的海水引入海水淡化设备,苦涩的海水经过初滤、精滤、反渗透脱盐、后矿化等工序后变成饮用水,源源不断地流向海岛百姓家。
  “现在阿拉海岛人都喝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了。”嵊山海水淡化厂厂长周金苗介绍说,这座日产1000吨淡水的海水淡化厂,是在日产500吨膜法海水淡化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目前淡化水供应量已占岛上日供水量的70%左右。
  “尝尝,是不是和桶装纯净水口感差不多?”副厂长孙宽宏笑着递给记者半杯淡化水。
  孙宽宏记得,1997年11月6日,海水淡化站建成出水那天,正在嵊泗县参加全国第九次海岛市县(区)长联席会议的12位海岛县县长,也端着杯子,排队品尝这甘甜的“海水”。
  海岛发展水为先。海岛县长们一致表示,海水淡化是缓解沿海地区缺水之痛的主要途径之一。
  “没有嵊山项目的成功示范,也就没有我国膜法海水淡化产业的今天。”承担这个项目技术研究的蓝星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总工程师杨波感叹道。20多年来,杨波一直跟踪着嵊山海水淡化的所有数据。
  膜法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其核心就是一张“魔力无穷”的液体分离膜。杨波说,当海水通过时,膜“截住”并分流海水中的盐分、细菌、重金属等,以此获得大量的淡水。
  今年6月29日,嵊山二期日产2000吨海水淡化项目试运行。“现在国产设备工艺更先进,水质也更好了。”周金苗说,“产水成本从最初的每吨12元降到了现在每吨3.8元。”
  借“一带一路”,海水淡化技术从孤岛走向世界
  今年11月中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一张“舟山六横水务日产10万吨海水淡化项目”的照片,引人注目。
  “这个项目的规模、自主创新程度和能耗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工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主持设计此项目的杨波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向大海要淡水,舟山成了全国海水淡化产业的示范区。
  据市发改委介绍,目前我市已建成海水淡化项目27个,遍布枸杞、衢山、秀山、虾峙等16个岛屿,日处理能力达13.7万吨,占全国海水淡化处理总规模的十分之一 。海水淡化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利用的主要形式。
  这几年我国膜法海水淡化产业迅猛发展,在浙江、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城市广泛应用。据杨波介绍,河北曹妃甸开发区、山东海阳核电等超重大项目也应用了海水淡化技术。
  当地时间2018年4月12日下午,伴随着“哗哗”水声,位于委内瑞拉MACANAO市、由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承建的日产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成功调试出水。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专程视察品尝,并将其誉为“人民的水”。
  借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我国膜法海水淡化技术迎来了“走出去”发展的新机遇。“我们已经为越南、印尼、菲律宾、巴基斯坦、伊朗、沙特、吉布提等十余个‘一带一路’国家实施海水淡化项目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技术和中国服务。”杨波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