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海水淡化企业 原膜
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
王政福:中电环保追求创新求变挑战同行难做难成的事
《南京晨报》记者 倪敏 邵丹 / 时间:2019-01-09 11:34:09

  据南京晨报网2018年12月24日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触动了中国人内心的环保情结。就在这个冬日,天蒙蒙亮,王政福就已起身,步行到秦淮河,沿河快走加慢跑。作为专业从事生态环境“三废”治理、南京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老总,十多年来,他坚持早起“巡河”的晨练习惯。
  智者乐水:每天的工作从考量金陵母亲河的水质开始,在5公里的流水潺潺中,工作的创新力持续激发;看似简单的慢跑,数年如一日,助掌舵者精力充沛。王政福热衷挑战同行难做难成的事:中电环保创新发展,从不到100平方米的小公司,成长为环境治理行业领先服务商,背后没有奇迹,唯有创新突破,先人一步。


王政福:中电环保追求创新求变挑战同行难做难成的事


  创新求变,做世界有影响的服务商,是王政福的追求。
  创新“加速度”
  从工程师到创业者 义无反顾走上创业征程
  如今已是南京环保产业协会会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的王政福回首18年前,刚刚开始筹备的中电环保拥有的最大财富,就是一群国有企事业单位工程技师团队。满腔热血,志同道合,自筹资金,下海创业。
  “大家都是真正的草根。”王政福说,没有背景、缺乏资金,这群不甘平凡的工程师,放弃稳定工作,自掏腰包甚至卖掉住房,义无反顾走上常人难以想象的创业征程。
  创业第一年,有消息传来:徐州徐塘发电厂的凝结水精处理项目向国内一家供应商签订设备采购合同,已支付10%预付款,但该设备供应商中途突然倒闭;这桩行业突发事件,引起王政福高度关注。“凝结水精处理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这是实现零突破的大好机会,要不惜代价接下来。”王政福没有因为公司刚起步就不敢挑战大单,他带领全体成员积极和电厂交流沟通,全力争取。
  当时,电厂正处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焦灼中,遇到送上门来接担子的“生力军”,将信将疑,尝试转嫁风险。王政福明白,虽成功签约,但这一单,是一个充满风险和苛刻条款的合同:合同价为剩余的价款,即原合同的90%价款;且需在剩下的工期内交货、收尾,否则就要受罚;还要求带资建设,即由中电环保先垫资、再结款。
  初创公司当然脆弱,但在刚过而立之年的王政福眼中,风险+挑战=有实力者方可捕捉的机遇。
  “当年我们还没有这方面的强大技术和实施队伍,也缺资金,但想干,就把合同承接下来,全力以赴迎难而上。”决定做出,不过十余人的团队便跟着领头羊一门心思往前冲。
  不破不立,为圆满完成项目,王政福一边网罗人才,组织核心团队成员自行研发技术,一边八方筹款。他不仅把全部积蓄投入到公司,还不惜卖掉自有住房。
  最终徐塘电厂项目顺利完工,一群从科研岗位刚刚步入市场的工程师,成功实现“0”到“1”的突破。
  “徐塘电厂凝结水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锻炼了公司技术人才队伍,也为我们在凝结水精处理业务开拓及公司发展各方面奠定了基础。”回溯当年公司的首单,王政福感谢团队的无畏执着。
  从最大单个合同项目到电力水处理全国第一阵营
  充满风险的首单成功落地,公司全员信心倍增,抓住机遇,加紧开拓。初露锋芒的小公司冲劲十足,竞争对手们迅速感受到压力,联手“围堵”,试图将之扼杀在萌芽状态。
  紧接着的唐山电厂招标中,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中电环保拿下了公司创立后的第二单。
  这家敢拼能干的小公司很快声名在外,更大的商机接踵而至:2002年,公司得知,新近在宁布局的扬子-巴斯夫水处理岛项目启动招标,该项目是除盐水和冷凝液处理,采用离子交换技术,必须有一套严格的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保证体系;且项目过程文件和工作语言均为英语,全部按国际项目管理模式运作。
  “要求高,当时的竞争者,几乎都是国外知名的大公司。”曾经参与过当时项目的中电环保一位中层干部记得很清楚,当年包括公司的主力在内,大家都对这笔单子,信心不足;但王政福敏锐地注意到,如果这次业务完成,对公司质量体系建设和国际化,都是难得一遇的实战机会。
  抱着不服输的学习心态,中电环保开始积极跟踪扬-巴项目进展。
  历时一年多,到2003年1月,公司凭借技术特色及项目系统开车调试能力、良好用户口碑及本土价格等综合优势,成功击败各大竞争对手,承接到第一个大型涉外工程——扬子-巴斯夫水处理岛系统总集成及技术服务项目合同。中标合同额近3000万元,这也成为公司初创阶段承接的最大单个合同项目。
  “项目的招标书摞起来有一尺多高,全是英文,投标期间,编制标书工作量非常大,招标文件都来不及全部阅读,更谈不上推敲,签了合同仔细研究才知道,这个项目对工期计划、工程质量、项目管理各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对违反合同条款,更有详细的索赔和处罚条款,“稍有不慎,就会血本无归。”王政福带领的中电环保团队没有打退堂鼓的时间,公司全员上下铆足一股劲,编制了项目全过程的执行计划和阶段性的月、周工作计划,从严把控各阶段工作,确保扬-巴水处理岛系统按期保质完工。
  项目团队经受住了外方管理公司的严格考验,比扬-巴项目总体运行时间,最终整整提前了近一年,得到外方管理公司和业主单位的A+好评。这一单,也成为公司在石化行业成功实施项目的里程碑,获得“2008年江苏省优秀环保工程”。
  在一次次外人看来难以实现的挑战中,中电环保悄然成长,凝聚成一支充满自信、敢于突破自我的优秀团队。
  2003年后,公司迅速抓住中国电力大发展的5年黄金期,加速起航,快速扩张,成功上市。目前,在电力水处理市场中,中电环保占有率位列全国第一阵营。
  三大创新绝招
  举措1
  创新不是口号 从单一电力行业到形成“3+1”格局
  “勇于创新、挑战自我这8个字,对我们而言,从来不是口号。”访谈中,王政福反复提到“我们是工程师创业”的起源,也因此,热爱学习,擅长琢磨成为中电环保的标签,“我们坚持唯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拥有充裕的成长空间。”
  水环境治理领域,就是公司多年来着力攻坚的市场。从工业废水处理市场,积极向市政污水处理市场拓展,中电环保通过不懈努力,2014年承接了第一个西北地区市政污水处理BOT项目——银川第七污水处理厂,为银川新增一座日处理量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期5万吨已完成建设投运;银川第七污水处理厂的成功投运,对提升周边水系水质、整治黑臭河体提供了保障,更为打造“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的银川城市新形象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研发中心高级研发工程师李靖梅从2012年入职以来,参与公司多个水板块的工程项目,在这位85后看来,公司从上到下创新和学习的氛围浓厚,“每个项目,鼓励员工自己动脑筋想思路,递交建议后,公司支持资金,完成后还会再奖励。”她表示不仅自己要学习,公司也一直在帮助员工在擅长的领域成长、突破。
  如今,“环保风暴”刮遍中国,中国人越来越感受到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水源、没有污染的泥土,是如此的可贵。
  目前,中电环保已从最初的电力行业,全面拓展至水务、固废、烟气治理三大板块,涵盖工业水处理、市政污水及水环境治理;固废危废处理、污泥干化协同处理及土壤修复;烟气及VOCs治理;智慧环保及高端装备等,同时发挥行业龙头优势,联合“政产学研金才”综合资源,打造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四链融合”的“环保产业创新平台”。
  中电环保主打的是水环境治理,即为国家重点工业客户提供从给水处理,到废污水处理全生产过程的水系统服务,产品包括:废污水处理、废水零排放、再生水利用、全膜法给水处理、凝结水精处理、海水淡化等。而后是市政水环境治理,包括市政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黑臭水体整治、生态修复,流域治理、海绵城市等。中电环保的江宁开发区马木桥泵站前池水体水质提升项目,采用核心技术产品和模块化一体化装备,适应能力强、出水水质优、工期短等特点,成为南京市水质净化示范项目。
  中电环保多年前就开始为工业和市政客户提供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系统解决方案,主要产品涵盖市政及工业污泥、垃圾等耦合发电业务。特别是污泥处理业务,中电环保超前注意到了这个领域。
  看似深奥的耦合发电,在王政福的“字典”中,就是一种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市政垃圾及污泥等生物质资源,借助现役燃煤电厂,进行干化及协同处理(耦合发电),进而促进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规模化处置。
  其中,2014年,公司与南京华润热电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先后中标南京市污泥处理技术方案及特许经营(规模360t/d,10年)。该项目为国内最早污泥耦合发电试验项目,获得全国人大代表密切关注,通过2017年、2018年的两会议案,成功推动国家能源局和环保部出台【2017】75号文、【2018】53号文,全面支持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项目试点,并继续推进电价补助政策落实。
  此外,在治理烟气方面,中电环保通过已掌握的烟气污染治理的成套技术,包括干法、半干法、氨法和湿法脱硫技术,布袋、电袋复合和湿式静电除尘技术,以及超低排放(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综合技术等,开拓创新,为火电、煤化工、冶金等客户提供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超低排放以及余热利用等综合服务。
  举措2
  激励必有回报 68位股东持有公司100%股份
  2001年前后,我国资本市场热议设立创业板,中电环保设立之初,也把上市设为发展目标,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公司参股,鼓励团队入股。2002年,通过筛选、多方交流,公司成功引入多家风险投资和战略投资人;2003年起,通过持续实施团队持股及公司业务发展平台,中电环保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加入,为公司注入生机和活力,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同时,通过股权代持方案,解决了决策分散问题;中电环保持续完善公司股权结构,目标直指创业板。中途,因创业板推出停滞,多家投资股东按照回购协议逐步退出,中电环保均给以投资溢价甚至翻倍退出,在此期间,公司外部股东持股逐步转化为内部团队股东全部持股。
  2007年,创业板再议启动,当时的保荐制度,使券商成了“香饽饽”,公司着手联系券商等中介机构。券商在调查过程中,对常见上市问题,逐一进行深入调查。“我们公司在业务发展、企业运营中一直规范做事,因此没有出现此类问题。”王政福率领团队,沉着应对。
  2008年,公司对照上市相关规则,准备再次推进上市工作。不幸的是,年底又遭遇金融危机,中国的证券市场再次停滞,上市之路再次中断,且经营业务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公司开始调整布局,全力抓业务,经过重心调整和共同努力,终使业绩回温。
  2009年,中国创业板正式推出,中电环保再次积极准备,发展经营业务的同时,全力推进上市工作,收集上市所需的各种材料,破解种种难题。
  到2011年上市的两年时间里,中电环保的上市路,在同行看来实在是坎坷。经过反复完善材料、不断补充反馈意见,以及一直以来严谨的做事风格,中电环保终于在2010年11月26日通过中国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审核,并于2011年2月1日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南京市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也是南京市环保产业协会会长单位。
  截至2011年,公司上市前,68位团队自然人股东持有公司100%的股份。公司上市后,与王政福一起坚守的团队获得了丰厚回报,共享创业成果。
  “公司发展不同阶段,需要对股权不断设计、不断创新;公司创业的过程,也是股权调整完善的过程。”王政福坚持,在公司上市后,仍持续通过股权激励政策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开拓奋进。
  2015年,中电环保推出员工持股计划;2018年,又面向公司管理层及骨干团队实施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我认为,只有通过互惠共赢的合作与分享,才能获得中电环保每个员工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的企业才能更快发展。”王政福表示。
  公司的一系列人才激励机制得到了员工们的掌声。研发中心部长许瑞青1989年生,从2012年6月南京工程学院毕业后入职中电环保至今,成家立业,安身立命,到如今成为公司最年轻的中层,“公司给年轻人成长的空间和创新的动力,求得上升空间,也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更为认可。“许瑞青表示很幸运在大学刚毕业就加入了中电环保,更期待自己未来的中电环保之路。
  举措3
  “吃螃蟹”要趁早 打造“四链融合”的产业创新平台
  环保公司很多,有治水的、有做环评的、有做工程的,还有治理各类环保问题的,但是打造环保产业创新平台的并不多,王政福的创新,总是做这个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早在2012年,公司上市之初即开始筹划打造环保产业创新平台。
  2014年,中电环保联合江宁开发区管委会、南京大学及其人才团队和江苏省环科院等政产学研单位,通过股权紧密合作,共同成立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暨创新公司(中心+公司模式),采用“平台投人才、人才助人才,成果市场化”机制,致力于协同研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2015年5月,公司投入巨资建设的环保科技成果展示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内容涵盖水、气、固废、噪音、高端装置设备等,覆盖整个生态环境治理相关专业技术领域,为环保企业提供科技成果展示和推广服务,成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
  中电环保作为江苏省人才双创促进会副会长及环保专委会主任单位、南京环保产业协会会长单位,不断发挥行业龙头作用,联合“政产学研金才”综合资源,按照市场化机制,打造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四链融合”的“环保产业创新平台”(包括“2347”内容);按混合所有制,创建“产业集团+产业研究院”双翼模式,以市场需求导向研发,促进科技应用,赋能产业创新发展;与华润电力投资基金,共同出资组建固废产业平台公司。
  二区:国家级环保服务业集聚区、江苏省产业创新集聚区。定位环保高端服务,突出科技创新,提供环境治理第三方服务。
  三联盟: 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科技部1个、环境部1个、南京市1个),定位科技成果产业化,突出产业创新。
  四中心: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暨创新公司,分别联合南大、东大、河海、中科院地湖所及其人才团队、省环科院、地方政府,通过股权紧密合作,按照“中心+公司”模式建设,突出人才创新。
  七功能:协同研发、中试及成果转化;成果展示推广交易;环保产业互联网;高端装备、技术系统集成;创业孵化及产业加速;产业基金;检测监测、培训、公寓、法务等配套公共服务。正在联合产业联盟核心成员,以混合所有制模式,打造生态环境产业集团及产业研究院。
  创新理念
  理念1:优秀团队最不可或缺的首先是人才
  一个优秀的团队,最不可或缺的,首先是人才。王政福深以为然。在公司设立初期,面对电力基建市场井喷式发展的市场机遇,急需补充并壮大高科技人才团队。自2003年起,他和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跨省乃至跨国,引进和招聘专业人才,成功引进一批专业技术、营销、管理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和公司一路成长,为公司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十多年后,均成长为公司高管。
  2003年初加盟公司的袁劲梅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当年,中电留意到,无锡一家水处理公司的技术负责人袁劲梅女士专业技术名声赫赫,上海一家竞争对手公司已与其达成合作加盟意向,正在办理报到入职手续。王政福当即启动“抢人”攻略:通过袁的同学引荐,立即与她联系,又派公司几位领导驱车前往无锡登门拜访,当面表达聘用诚意。
  2003年非典(SARS)暴发,路上每到收费站,都要停车查体温、登记;不过100多公里的车程,团队派出的几位负责人,花了两倍时间才赶到。
  面对面的拜访让袁劲梅感受到诚意的同时,也打消种种后顾之忧,当即让这位女专家下了决心,加入中电环保。到公司后,袁任职技术总监,对除盐水和凝结水精处理技术专业把关,为公司水处理业务的开展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做出重大贡献。
  十多年后,这位优秀的女专家仍扎根中电环保,任集团总工程师,为江苏省333工程培育对象、国家“十二五”重大水专项课题总负责人。
  理念2:简单的事做好 难做的事才能不断挑战
  目前,中电环保领衔的平台已集聚(国家万人计划、省双创、333、市创新型企业家等)高端人才团队20余个,孵化创新企业40多家,共同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在拓展环保治理第三方服务的同时,中电环保始终不忘推进环保支柱产业,践行一个公众化环保上市公司对社会的责任。
  从最初的100万资金起家,到如今市值逾30亿元的生态环境治理行业龙头上市公司。十八年风雨,一路走来,在创始人王政福眼中,中电始终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敢想敢做,用行动去争取,通过不断积累,克服困难积累成功,“但我们首先要将简单的事做好,之后才能持续挑战难做的事。”他表示环保是科学的事业,夯实基础,方可应对科技进步的挑战;挑战难做的事,继而获得别人难求的回报。
  举国上下聚焦环保的今天,中电环保后续发展拥有更广阔的空间。王政福表示,将持续聚焦环保事业,怀揣绿色梦想,创新求变,带领中电环保成为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的生态环境治理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