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
高校自主创新“南京模式”涌动激情南工大
《南京日报》记者 顾红梅 王馨 / 时间:2007-12-26 13:39:55
  据龙虎网2007年12月25日讯 邢卫红的名片有正反两面,其中一面,她是江苏膜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另一面,她是南京九思高科技公司的总经理。九思的膜产品可以应用在海水淡化、生物制药、食品饮料等方方面面,其生产量位居全球市场的前五名,占到国内市场的90%。九思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教授创建并发展起来的,目前公司的高管队伍里集中了一批专家学者。
  创新创业的激情正在大学校园内涌动,在我市,像邢卫红这样的教授董事长、教授总经理并不少见。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都建设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我市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数量居全国第三、同类城市第一。这些科技园内,大量大学的研发成果孵化为高新技术企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定位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南京从上世纪年代起就出台政策,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推进“官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今年,南京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力推进自主创新实践,闯出了独特的自主创新“南京模式”。在新形势下,我市如何实现自主创新领域的新跨越,是摆在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面前的现实课题。
  38所各类普通高等学校;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76个国家重点学科,131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105家独立研发机构,543家非独立研发机构……南京地区拥有的科教资源,令同类城市羡慕。
  依托突出的资源禀赋,多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就致力于城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早在1995年,市政府就制定《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此后又陆续出台科技进步奖励、改善投资环境、支持企业创新的一系列措施,设立了民营科技贷款担保资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从2003年起,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划和政策先后出台……在制度的推动下,南京的“产学研”逐步贯通,高校和科研院所步入了自主创新的主战场;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软件园等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载体日益成熟;科技企业在南京集聚,创新活跃。
  近两年,市委、市政府更是以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推进了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2006年春节刚过,南京在省内率先召开全市自主创新大会。这次会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被确定为南京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进南京自主创新的现实路径,市委书记罗志军指出:“当务之急,是要搭建一个平台,健全两个机制。一个平台,就是有形与无形相结合、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科技创新转化平台;两个机制,就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双向互动机制,政府的推动激励机制。”
  2006年10月份召开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把科技创新、科技创业作为推动南京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南京建设成特色优势明显、引领作用突出、人才名品汇集、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
  2006年以来,与自主创新战略相呼应,市委、市政府促进自主创新的“三十条”意见出台,南京在知识产权保护、投资创业环境打造、科技中介培育、开发区科技功能提升等方面大步向前,对自主创新的投入不断提升。
  一系列数据,展示了南京在自主创新领域的丰硕成果:南京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2006年应用类科研成果在南京的转化率达33%,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2006年,南京全社会R&D经费(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7%以上;企业R&D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2006年达1.8%,高于全国1.52%的平均水平。
  南京的自主创新实践,引起了经济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由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博导洪银兴教授和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志彪教授主持,来自南京高校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对南京市推进自主创新的模式和路径进行了研究,推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报告――《基于科教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
  今年3月5日,关于自主创新南京模式的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和全国高校、院所的知名专家,对这一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专家们评价:这一发展模式,找准了南京最根本的发展优势,表明南京市委、市政府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
  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七大,对推进自主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市委书记罗志军在上周(11月2日)赴高新区调研时说,南京要紧紧把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要求,充分发挥科教优势,推动新一轮科学发展。要突出解决好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向现实发展优势的高效转化问题,进一步完善具有南京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实现自主创新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