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海水淡化企业 原膜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济宁经开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十三五”期间GDP年均增长5.5%
中国山东网 郝亚松 / 时间:2021-04-25 10:10:46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4月21日讯: 4月21日,济宁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济宁经开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成果和全面开启"二次创业"的有关工作安排。记者从发布会中获悉,2020年济宁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86亿元,年均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06亿元,年均增长15.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4%;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21%,居全市第5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358元、18565元,年均增长5.3%、7.7%。

"十三五"期间,济宁经开区共实施重点产业项目50个,完成投资230亿元,中北锂电、中亿石墨烯、恒大金属、海推重工、菲特环保、膜泰超滤膜等30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神力索具、乾钢绿色金属、新盛霖智能制造、汇鑫新能源空调、智慧谷科技创新园等20个10亿元以上项目稳步推进。建设标准厂房100余万平方米,中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6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高端装备环保产业基地3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北方教育装备产业园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完成主体建设。

三次产业比例由2016年的8.2:64.0:27.8调整为8.4:60.6:31。分别于2018年和2020年共组织两次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一高两新"产业定位。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增加值年均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28家、达到73家,五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91亿元;高端装备产业强劲发展,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亿元、是2016年的2.1倍。服务业发展活力迸发,山东圣岳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世进环境科技研究院(山东)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公司投入运营,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8.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9%。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10家增加到21家,省级研发平台由4家增加到16家,市级研发平台由15家增加到38家。神力索具的意式旋转吊钩、新型双头旋转链接灌、海推重工的环卫型推土机等16个项目列入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欣格瑞近零排污缓蚀阻垢剂产品列入山东省创新产品目录。引进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4名,其中,顶尖人才3名,"长江学者"1名。积极推进济宁科创中心、中科济宁产业技术研究院、济宁中科先进技术创新中心等人才平台载体建设,统筹力量为经开区发展聚集人才。与山东省产研院和济宁市产研院共同推进中科产业化基地,落地了薄膜太阳电池、超高速激光熔覆、伺服电机等8个产业项目;与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共建济宁绿色过程制造创新研究院,紧密对接新材料和节能环保领域,实现成果转化。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经开区"二次创业"起步之年,经开区将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力争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13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0亿元,到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十年两个翻番"。

济宁经开区将全力抓好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加快推进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改扩规,同时,聚力攻坚重大项目,持续增强规模实力。围绕"一区五园"产业定位、城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策划包装一批项目。狠抓项目推进,抓好"一区五园"建设。强力攻坚总投资106.5亿元的6个市挂图作战项目,确保按时完成。全力推进今后五年实施的75个总投资360亿元的重大项目,严格落实项目"三张清单",建立"五位一体"项目建设统筹推进体系,抓实重大项目全过程管理。

聚焦"一高两新",全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支持山东光大、伟龙食品上市,做强神力索具、中科泰阳等龙头骨干企业,遴选美天为华、纳鑫空调等企业,打造"隐形冠军""单打冠军"。精准引进建链、壮链项目,力争落地亿元以上"一高两新"产业项目40个。加快远东电缆、广东海大等500强项目落地,力促韩国世进环保设备、美国爱默生电梯等外资项目签约。加快新基建设施建设,年内实现各企业事业单位、社区5G全覆盖。年内建成新能源充电桩200个。力争高端装备产业集群2025年产值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24.5%;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2025年产值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70%。

坚持创新驱动,加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实施科技企业雁阵工程。从小中大三个层次,研究制定培育措施,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培育高新成长型企业、打造产业领军型企业、壮大行业龙头型企业。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从行业共性平台和企业自建平台两个方面,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科技支撑作用。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从"引、留、用"三个方面,完善科技人才支持措施,引进集聚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力争到2025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3.5%,高企数量、省级科技人才工程项目、平台载体建设、产学研合作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