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水利行业 最大反渗透式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港珠澳大桥施工采用MBR实现核心区污水“零排放”目标
《珠海特区报》记者 宋雪梅 / 时间:2018-11-12 15:57:40

  据港澳在线2018年10月24日讯 一座世界一流的大桥,还必须是一座低碳环保绿色的大桥;一座绿色的大桥,还必须体现出对环境生态的尊重和保护。对于港珠澳大桥来说,打造绿色环保示范工程,是同建设世界先进跨海通道同等重要的目标。
  港珠澳大桥规划选线的区域正好经过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在大桥建设同时保护好中华白海豚,实现“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是大桥建设者的承诺。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及大桥建设者始终高度重视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设,从工程管理到技术研究,都在生态管控与能力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海洋环境“零污染”和中华白海豚“零伤亡”目标。
  海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超级工程与中华白海豚相互守望。这是港珠澳大桥在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世界综合难度最大跨海大桥等纪录之外,树立的另一个令人瞩目的标杆。
  环保先行源头控制
  大桥施工船舶为白海豚“让道”
  大桥建设者们在伶仃洋上奋战数年,除了对这里的蓝天碧海流连忘返,还对另一群小伙伴依依不舍。
  这群小伙伴就是中华白海豚。很多建设者都会回忆起这样一个浪漫场景:一边是大桥建设工地,一边是在海洋里遨游嬉戏的白海豚。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每一条施工船上,都安排有白海豚观察员。这是一个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特有的岗位,需要持证上岗。一旦这些小精灵出现在白海豚观察员视野中,根据“500米以内停工观察,500米以外施工减速”的原则,大桥建设必定要为白海豚“让路”。
  2011年的一天,东人工岛正在做砂桩施工,观察员突然发现岛旁500米内出现了两头中华白海豚,迅速通知砂桩作业停工,结果,两头调皮的中华白海豚在该海域一“玩”就是四个多小时,工人们也只好停止施工,等了足足四个多小时。
  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因为白海豚观察员的观察发现,施工船舶为白海豚“让道”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时,5~6月为白海豚繁殖期,为了减少噪音,大桥建设在这两个月全部停止钻孔作业。
  事实上,港珠澳大桥建设以“环保先行”为理念,以“源头控制”为抓手,早在项目可研阶段便相继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中华白海豚保护、海洋倾倒区选划、防洪评价等环境保护专题研究,为其后设计阶段和建设期有效预防和控制海洋环境污染、保护中华白海豚奠定了基础。据介绍,在开展大桥工程对中华白海豚影响专题调研时,研究人员300多次出海跟踪,拍了30万张照片,对当时保护区内将近1200头白海豚进行了标识。
  在近7年的准备阶段,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召开了大大小小上百场评估会、论证会,证明了建桥技术可行、对环境没有颠覆性影响。
  在建设阶段,施工单位严格遵照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要求,办理施工许可备案。为了保护白海豚,施工单位工人进场前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例如遇到白海豚时要怎么处理等。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机构调查跟踪发现,自港珠澳大桥施工以来,中华白海豚的数量有增无减,从2010年的1200头增加到如今的2000多头。
  据不完全统计,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自建设以来,直接投入白海豚生态补偿费用8000万元,用于施工中相关的监测费用4137万元,环保顾问费用900万元,渔业资源生态损失补偿约1.88亿元,有关环保课题研究约1000万元,其他约800万元,上述共计约3.4亿元。
  为保护中华白海豚付出这么多资金、这么大成本、这么多劳动,值得吗?记者采访的每一位建设者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副总经理兼HSE总监黄维民的回答道出了所有建设者的共识:“作为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意义,不仅仅是中国由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也是一座代表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的丰碑。”
  创新工法缩短工期
  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互补双赢
  本着“早期介入、全程互动”的原则,大桥建设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创新施工工艺和工法,在施工方案中融入生态环保的元素,提高作业效率,缩短海上施工时间,实现“减少占用海域面积,降低阻水率,减少施工噪声,有效降低海上施工对海洋环境和中华白海豚的影响”目标。
  大桥建设采用“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的设计理念,实现沉管隧道、桥梁承台、墩身、钢箱梁岸上工厂化预制、海上拼装和装配式安装,提高作业效率,有效缩短了海上施工时间;通过对人工岛长度、形状、位置的优化,选用大型钢圆筒快速成岛施工工艺,海底沉管隧道纵横断面设计优化,调整桥位主线与海流流向的夹角,减少疏浚物开挖倾倒量,降低工程对海洋水文动力和生物资源的不利影响。
  通过增大非通航孔桥跨径,将工可阶段的318个桥墩减少至施工阶段的224个桥墩;通过埋置式承台优化设计,将非通航孔桥墩承台全部埋入床;基础采用钢围堰+钢管复合桩工艺,打桩船施打、液压锤沉柱,减少占用海域面积,降低阻水率,减少施工噪声,有效降低海上施工对海洋环境和中华白海豚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大桥建设者精心编制施工组织方案,采用先进的大型施工和设备,合理组织施工,保护海洋环境和中华白海豚。建设者采用电脑控制,定深开挖,提高开挖精度,减少超挖量,控制开挖总量;采用先进的自航耙吸船进行粗挖作业,耙吸船安装有耙头显示器装置以显示耙头高度,预防淤泥及水溢流,进一步防止水污染。疏浚物运至大万山南倾倒区抛卸,并加强监控与监测,监测报告显示倾倒区水质符合标准要求。
  为减少大桥建设对工程施工区及周边底栖生物、鱼类和白海豚的不利影响,建设者对抓斗船施工工艺进行改良并合理安排工期,尽量避免在白海豚繁殖高峰期进行大规模疏浚开挖等容易产生大量悬浮物的作业,尽量采用污染较小的抓斗船疏浚施工,采用大型设备以减少施工设备数量,以相对均衡的工作安排避免集中、高强度施工。
  健全机制强化监管
  创新引入环保顾问咨询团队
  大桥建设过程中的每一天都有无数只服务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船舶,它们装配污水处理器、定期定量回收废油、安排持上岗证的观豚员按时观测白海豚——大桥所有参建单位共同守护着这片蓝色海洋。除了众多的白海豚观察员外,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创新设计出更多的制度为海洋生态环境、为中华白海豚保驾护航。
  借鉴国外以及香港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做法,大桥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安全环保部,创造性地引入环保顾问咨询团队,借助专业技术力量,对施工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定期评估工程对生态环境和中华白海豚的影响,为大桥建设保驾护航。
  此外,以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主导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参与建立的三级联防机制,会根据每月的海洋环境、中华白海豚、施工现场水/气/声等监测/观测报告,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和建议。
  由于港珠澳三地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存在差异,三地之间每个月都要举行一次环保联络工作会议,三方交换水质、空气、噪音方面的数据。
  为确保环境保护措施和中华白海豚保护措施落实到位,持续改进,大桥管理局还建立健全环保监管机制,将监管统一纳入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中,强化监管组织、预先防范和隐患治理。同时构建以“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培训教育、预控防范、检査考核和事故应急”为主体的HSE管理体系,该体系从健康、安全、环保三方面确保实现大桥建设“零伤害、零事故、零污染”,这在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尚属首例。
  大桥建设无论是在海中建人工岛还是基槽开挖、桥梁桩基施工,都需要挖底泥,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大桥环保监管都要求挖出来的海沙海泥及其他海洋疏浚物必须到指定地点倾倒。人工岛施工期间工人们挖一船泥大概耗时两小时,但是抛泥地点距离西岛60多公里,而在保护区内,疏浚船及所有的施工船只均限速在10节以内,每抛一船泥,来回就要7~8个小时。
  除了疏浚物不能随便倾倒,有关方面还针对生活污水、机械含油废水制定了不同的处置措施。监理的工作繁忙而琐碎,大到监督确认船舶含油污水由具有处理资质的环保公司定期回收,小到监督一般固体废弃物由施工单位集中收集,定期回收至陆地交由专业公司处理,严禁弃置入海;废旧油漆桶、涂料等危险废物由具有处理资质的环保公司专门回收处理……港珠澳大桥建设以“超级用心”实现了超级工程的超级环保之道。
  大桥营运期
  环保设想
  据透露,未来,大桥管理局将在营运期继续以HSE管理体系为基础持续开展环保工作。相对于建设期,营运期的环保管理工作条件和管理手段也将随着大桥建设完成和硬件设备的完善进一步的提升。
  在营运过程中,大桥管理局严格按照环评和中华白海豚专项论证的要求,在位于保护区核心区岛隧部分的污水处理设备全部采用缺氧好氧+MBR膜生物处理法。要求出水水质符合GB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以回用于岛上绿化或道路抑尘等,实现核心区污水“零排放”的目标。养护单位聘请专业单位并购置专门的污水清运车辆将全桥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备中产生的废渣和消防废水等污染物定期运送到陆地进行合规处理。
  管理人员通过覆盖全桥的视频监控、隧道内24小时持续的环境检测和东、西人工岛上专门设立的中华白海豚观测站及验潮站等智能化设备,对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及附近区域的水、气、声环境和中华白海豚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先进、全面的实时监控设备将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发现突发的环保应急事件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大桥管理局将继续与海洋、环保主管部门合作参与环保活动,积极承担起与项目级别相匹配的社会责任,计划在营运期逐步开展推进以下工作:通过科学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修补由于港珠澳大桥建设而损失的海洋生物资源;对人工岛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为海鸟提供栖息场所;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改善珠江口生态系统和保护中华白海豚的科研项目;为科研工作者和社会群众提供观测伶仃洋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场地;利用三地共管的特殊条件,突破地域限制,促进科研和高级专业人才的交流,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朝着“把港珠澳大桥营运、维护和管理建成绿色环保安全的典范”的目标而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