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膜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热门标签:
海水淡化企业 原膜
工业新闻
Industry news
新加坡:水中觅得新商机
《经济日报》记者 徐惠喜 / 时间:2006-11-01 07:54:33
  据经济日报2006年10月31日讯 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提炼饮用水,使其变废为宝,获得新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液体垃圾中找资源,实现综合利用,形成一瓶新生水。新加坡的这一水务理念和水务技术,得到了国际水协会的高度评价。2006年新加坡国家水务管理机构――公用事业局成为国际水协会营销和传播奖的全奖获得者。
    自给自足有秘诀
    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水大会上,记者在新加坡企业的展台上品尝到了一种来自狮城的特殊瓶装水。这种水喝在嘴里,感觉水质柔软细腻清纯,有点类似于国内市场销售的高纯度蒸馏水。不过,这种水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身世,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它源自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高科技处理后而生成,其卫生要求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标准。在新加坡,人们形象地称这种水为新生水。
    对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而言,水资源已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命脉,地处赤道地带的城市国家新加坡尤是如此。如何为国民提供足够的清洁用水,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成为新加坡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
    “通过规划实施多项高效率的水资源供求管理措施,新加坡实现了水资源的自给自足。目前即使不从邻国进口一滴水,新加坡依然能够满足本国水需求的增长,保障本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局长邱鼎财日前在北京对记者非常肯定地这样表示。那么,新加坡又是如何实现其水资源的自给自足呢?有哪些窍门和秘诀呢?
    广开来源的供应管理是新加坡成功的主要因素。新加坡是少数几个从全方位角度观测水资源供应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对水资源的供应主要依靠实现水务经营多元化,其中除根据有关协议从邻国马来西亚的柔佛州进口水源外,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海水淡化、循环再生和水源采集。
    海水淡化  新加坡四面环海,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水资源,因而通过淡化海水来增加和扩大水源供应,就成为了新加坡水源供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底,耗资2亿新元的大士海水淡化厂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厂采用反渗透法技术对海水进行淡化,每天可生产13.6万立方米自来水,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隔膜技术海水淡化厂之一。这也是新加坡第一个国家级的海水淡化工厂,由当地的私营企业投资、设计、兴建和营运。据介绍,该厂在建设和生产中十分注意成本控制,目前的淡化海水成本仅为每立方米0.78新元,而当前新加坡的水价为每立方米1.17新元。由此推算,该厂第一年的盈利就可达近2000万新元。海水淡化在新加坡成为了利润丰厚的朝阳产业。
    循环再生  面对水源供应安全的战略问题,新加坡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开始对废水再生展开研究。然而,首个实验性废水再生处理厂却在1975年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而夭折。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废水再生的目标终于实现。这种废水再生的技术处理过程是,水厂将经过污水处理厂初步处理的废水进行二级处理,即用先进的隔膜技术和紫外线技术进行加工,成为新生水。2000年,新加坡首座新生水厂建成投产,日产1万立方米新生水。经过长达2年3万次以上的严密监测和科学检验,专家团得出的一致结论认为,新生水的水质不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环境保护局规定的水质标准,而且要好于当前普通家庭使用的市政自来水。目前,新加坡新生水在质量方面虽然可以安全饮用,但主要还是作为工业用途。主要原因是新生水的纯净度比自来水高,是某些制造业生产过程的理想用水,例如需要超纯净水的半导体制造业和工商业的冷却系统等。对这些产业来说,使用新生水能免除额外提高水质的处理过程,节省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新生水,其所节省的水源便可作为普通家庭用水使用。
    值得一提的,新加坡的新生水生产成本不高,其成本价还不到淡化海水的一半。例如正在筹建中的乌鲁班丹新生水厂第一年的新生水投标价为每立方米0.3新元,与市场上的水价相比,有着较大的利润空间,因而带动了企业的积极性。目前不断有新企业加入生产新生水的生产经营行列。目前新加坡共有3家工厂生产新生水,总产量为每天2000万加仑,约占全国用水量的5%。乌鲁班丹新生水厂投入运作后,新生水的总产量将超过每天总需求量的10%。据新加坡公用事业局估计,到2011年新生水产量将达每天6500万加仑,满足全国15%的用水需求。
    水源采集  新加坡地处赤道,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充沛,年降水量约2400毫米。新加坡土地面积有限,全国没有大江大河和大型湖泊,依靠自然地理条件无法贮存大量雨水。从天而降的宝贵水源大多流入海洋,被白白地浪费。但精明的新加坡人很快就打起了雨水采集的主意。他们在全国修建了数个蓄水池,把河流小溪的雨水导入蓄水池中集中存贮起来,然后通过专用管道输入自来水厂进行处理。各个蓄水池之间有管道联通,过剩的蓄水会被自动引入水量不足的池中,确保各水池的蓄水空间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通过立法确立受保护的水源采集区概念,即强制要求排放到河流的废水必须事先经过处理,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严格贯彻。例如,当畜禽场的排泄物成为污染水质的主要源头时,为顾全公众健康,政府便立法通过牲畜法案,划定特定范围以限制畜禽的饲养。这对水源采集区免受农场畜禽排泄物污染起到了保护作用。目前,新加坡有14个蓄水池和一个暴雨收集池,全国有一半的国土面积均属受保护的水源采集区。随着滨海蓄水池、榜鹅河蓄水池和实龙岗河蓄水池等陆续将在2009年建成,新加坡的水池采集区面积将达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
    为了着眼未来的需求,新加坡公用事业局还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庞大的深隧道阴沟系统。该系统犹如一条四通八达地下水路大动脉,总长48公里,把全国约一半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集中导入一个中央废水净化厂,然后将处理过的水排进海里或净化成新生水。
    需求管理  作为国家的水务管理机构,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在进行供应管理的同时,也在用户的需求管理上下足了功夫。
    首先,严查在自来水输送各个环节的水管“跑冒滴漏”现象、水表损坏或被他人通过非法连接的偷水现象。这使新加坡的全国水量流失率,即水厂生产水量与出售到市场上的水量差异控制在最低限度,仅为5%,成为全球失水量最低的国家。日本东京排名第二为6%。据《国际水源发展学报》的数据表明,亚洲多数城市的水量流失率高达40%至60%。
    其次,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用户的用水需求。自1997年以来,新加坡连续4年逐次调高水价。1997年7月以前,新加坡每个家庭的首20立方米水价为0.56新元/立方米,接下来的20~40立方米为0.8新元,每月用水量超过40立方米的,价格则提高到1.17新元。到了2000年7月以后,在经过连续4年的水价调整后,家庭用水量每月在40立方米以内的,单价一律为1.17新元,每月用水量超过40立方米的家庭用户,收费单价提高到1.4新元。同时,为提高节省用水意识,并取得实际效果,政府开始征收耗水税。调价前,每月首20立方米用水免征耗水税,超过20立方米时,征收15%的耗水税。调价后,家庭用户每月首40立方米的耗水税调高至30%,超过40立方米的,则需支付45%的税收。同时,对那些无法支付现行水价的贫困家庭,政府会发放特别津贴,例如对于居住在一居室和两居室政府组屋的家庭,给予一定比例的水费折扣。上述水价政策的实施,明显影响了用户的用水习惯。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家庭用户的平均用水量逐年减少,人均每日用水量从1995年的172公升分别下降到了2003年的165公升和2005年的160公升。新加坡政府的目标是,到2012年人均每日用水量降至155公升。节水意识的深入人心,也使每个家庭用户减少了水消费开支,使广大用户得到了经济实惠。据统计,新加坡全国每个家庭的月均水费已从2000年的30新元下降到2005年的28新元。
    利用优势拓展水务市场
    新加坡在水供和废水管理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国际水务专家的高度认可。国际水协会执行主席保罗・瑞特尔日前在北京指出:“新加坡在水务管理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新加坡正成为国际水务开发和产业化的枢纽,其发展目标和宗旨与国际水协会是完全吻合的。”当前新加坡正把这种水务管理及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向国际市场出口水务专长,提供水务管理和技术的解决方案,广泛参与国际水务项目的合作。
    过去40年来,新加坡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水科技领域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探索更完善的水源管理模式。新政府今年早些时候把水领域指定为政府重点发展的三大领域之一,并于今年6月成立了新加坡环境与水业发展局,设立了国立研究基金会,将在未来5年注资3.3亿新元以加强水科技领域的研发工作。据悉,在未来5年内公用事业局还将投资50亿新元,用于水务的研究和开发。新加坡国立大学今年9月与通用电气合作,投资8000万美元在校内建立一个世界级的水处理研发中心,专门研究包括水处理以及系统整合、基础化学制剂、膜应用和离子交换等水务技术。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新加坡的水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批当地水务公司脱颖而出,如凯发、盛康、胜科公司等均已成长为业界知名的国际水务公司。新加坡水务业在2003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3%,新加坡政府拟于2015年将此比例提至0.6%,并创造11000个新的工作岗位。为把新加坡打造成国际水务枢纽,新加坡于2004年还成立了水协会,组织会员企业积极参与国外水务会议,帮助会员企业寻找海外商业伙伴,进入海外市场并与当地公司结成战略联盟。目前,新加坡水协会共有88家公司会员,涉及水务的各个环节,如工程咨询、测试和分析、水处理、膜科技、法律服务和科研机构等。
    目前,全球水务业市场蓬勃发展。
    据报道,全球水务业市场总值估计约为4000亿美元。其中,中国水务业的快速发展和诱人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世界各国水务公司的密切关注。新加坡公用事业局的官员日前在北京表示:“愿意加强与中国在水资源和环境事务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以便把新加坡水务企业的专长带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受此激励,新加坡的水务公司企业也闻风而动,很快作出了积极响应。一个由10家新加坡水务公司组成的代表团日前访华,考察了北京、天津和山东等地的水务市场。他们在与中国建设部和相关城市接触洽谈后,深受鼓舞,有着强烈的投资愿望,准备全面进军中国的水务市场。
    一位新加坡水务公司的老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水务市场机制的完善是一个过程,公司在华投资要着眼于长远,不算眼前的账,而是算15年甚至50年的大账,中国水务市场充满了商机。据悉,目前已有众多新加坡水务公司正活跃于中国市场,其中凯发集团在中国的水项目总价近20亿元人民币,包括投资7.75亿元的天津大港新泉海水淡化厂,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海水淡化厂,其产能为每天10万立方米淡水。新加坡盛康集团在华的水务合作项目有70多个,遍布上海、福州、深圳、成都等城市。而吉宝西格斯在广州的猎德污水处理厂,采用生物工艺流程进行污水处理,产能为每天22万立方米。